基本信息
名稱:【中呂】紅繡鞋·天台瀑布
年代:元代
作者:張可久
體裁:散曲·小令
宮調:中呂宮
曲牌:紅繡鞋
作品原文
【中呂】紅繡鞋天台瀑布⑴絕頂峰攢雪劍⑵,懸崖水掛冰簾⑶。倚樹哀猿弄雲尖⑷。血華啼杜宇⑸,陰洞吼飛廉⑹。比人心山未險⑺!
作品注釋
⑴天台瀑布:原題為“天台瀑布寺”,而此曲內容與寺廟無涉,茲以“寺”字為衍文。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縣北。
⑵攢:聚積。雪劍:寒光閃灼的寶劍,喻群峰。
⑶冰簾:指瀑布。
⑷哀猿:叫聲悽厲的猿猴。弄雲尖:在白雲繚繞的山巔帝叫、嬉戲。
⑸“血華”句:即“杜宇啼血華”,謂杜鵑帝血,鮮血變成了鮮紅的杜鵑花。華,同“花”。
⑹飛廉:風伯,傳說中的風神,此指風。
⑺比人心山未險:謂同人心相比,這山峰並不算險惡。
作品簡析
這首曲子極力刻畫天台山高峻、險絕、陰森、寒冷的自然景觀。“攢雪劍”,“掛冰簾”使畫面具有動感。然而,這些描寫不過是為針砭世情作鋪墊。末句筆鋒陡然一轉,“比人心山未險”,比起世態之炎涼,人心之險惡,陡峭的山崖,山間的陰冷都算不了什麼。這種風格剛健,以景取譬,直抒感慨的作品,在張可久散曲中並不多見。
這首散曲別具一格,它借寫景來諷刺世情,借山勢之險惡抒寫人心更險惡,從中可見作者對元代世道危艱、人心險惡的社會現實的慨嘆與憤懣。
全曲可分兩層:前五句為一層,突出天台山和天台山飛瀑之險,從而為第二層(“比人心山未險”)的議論作好鋪墊。
第一層:寫山與瀑布之“險”。前兩句分明寫實,寫雪劍‘‘峰攢”,寫冰簾“懸崖”,突顯這兩種實景之險峻高寒。繼之三句,對前兩種實景作進一步的渲染烘托。猿之哀,鳥之啼,風之吼,三種聲音之出現,使“險惡”的天台山染上更為悲涼悽厲的氛圍。通過這奇妙並層層深化的景物描寫,釀造一種一觸即發的“險惡”勢態,第二層寫人心更加險惡便顯得意味無窮。
第二層:寫人心之險。這層就一句:“比人心山未險”,並且以之煞尾,頗出人意外。不過,上下觀照,讀者恍然大悟,原來前面所寫的天台山之“險”全在於托出這一句。也因為有了這一句,才使全曲藝術境界大大超出一般的寫景之作,成為格高意深之傑作。真乃豹尾。
作者將寫景與議論巧妙結合,寓情於景,情與景交融,構成作者所要表現的某種意境。張可久善於寫景,他的寫景意念極為高超,所釀造的“險惡”意境非常奇妙。天台山因其高,所以寒,以致峰攢白雪,水掛冰簾;因其險,所以峰如劍,崖如懸,又招來哀猿、杜鵑、飛廉。然而,作者用意不在寫景,而是通過寫景去揭露險惡的人心。在作者看來,實現這目的,由“議論”手法去完成最得當,於是便出現“比人心山未險”這一收煞句,從而達到寫景為議論服務、議論深化寫景的藝術效果。正由於兩者緊緊相連,結合得當,於是一種針砭世情、痛斥奸心的憤恨之情表現得既鮮明又新穎。
此外,本曲立意奇特,構思奇妙:名為寫“寺”,筆墨並非在“寺”;看似寫“山”意又不在“山”。當險惡的天台山染盡恐怖氣氛時,筆鋒一轉,“比人心山未險”一句推出戛然而止,看似突兀,實則意味無窮。其發人深思並痛恨人心險惡的力度,實有四兩撥千斤之功效。從中見出作者對元代世道危艱、人心險惡的社會現實的慨嘆與憤滿。不知道相聲“抖包袱”的結尾藝術是不是受此啟發。
作者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48後)元曲作家。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多年任下級官吏,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漸、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他是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作家,與喬吉並稱為元散曲兩大家。現存作品有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為元人中最多者。其散曲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熔鑄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太和正音譜》譽之為“詞林之宗匠”。有《小山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