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創村時間、始祖姓名
紅砂村始創於南宋末年元朝初年的1270年前後。由洪氏三十五世祖天錫公帶其子明象公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大御巷遷至海陽縣彩塘鎮鸝塘鄉後移往溪東都(江東都)下莊村定居(現下莊村尚有洪厝橋、洪厝角遺址,和洪莊宮)。傳至第九代,就是洪氏四十四世祖茂吾公,於明憲宗成化初年,向東遷至二公里處的鳳埔(即紅砂村的舊鄉)定居。洪氏有人口2492人。初時蓋草屋居住,時稱鳳埔寮。後因多姓聚居,洪氏先祖為示敦親睦鄰,把村名“洪砂”改為“紅砂”。紅者吉也,聚沙成塔之意,祈眾多也。洪氏先祖原出神農氏之後湯龍氏,佐唐虞任職其二,因以命氏列於諸侯而國,以國命氏也。太始祖名普,生於漢季,為避亂渡黃河溢水為洪,遷居甘肅之敦煌。由洪氏分支派的姓氏有洪、江、方、汪、龔、翁六姓,香港有六桂堂記載避仇亂而易姓其事。
姓氏溯源
在紅砂聚居的還有彭、馬、張、楊、盧等五個姓氏。現根椐各方面的深入調查考證,記述如下:
彭氏遠祖延年,號振鋒,江西廬陵人,任潮州刺吏,葬於揭陽梅雲浦口。十八世祖馥范公隨母從澄海東里遷徙至紅砂定居,至今歷十五世,現有人口五百二十人。
馬氏先祖振源公隨母從潮陽和平遷至紅砂定居,至今歷十四世,現有人口二百三十四人。
張氏先祖來紅砂定居時是兄弟兩戶,一先一後,從澄海龍眼城遷來,由開字輩始,至今歷十二世,現有人口七十四人。
楊氏先祖是從彩塘仙樂遷來紅砂定居的。從德字輩開始,至今歷十一世。還有一支是從仙樂至仙洲柯厝巷後遷來紅砂合併的。現有人口八十八人。
盧氏先祖由澄海冠山遷至意溪西都,始祖創都公傳八世至旭亭公。九世祖聲某公從西都遷至紅砂定居,至今歷十一世,現有人口二十八人。
農業
紅砂村土地肥沃,土質優良,大部分為粘質土。地面平坦,水利設施好,排灌便利,基本上是旱澇保收。農業以水稻為主,還有甘蔗、黃麻、花生、甘薯、柑桔,菜蔬等。物產豐富,有“魚米之鄉”之稱。曾經是鎮重要的甘蔗、黃麻、花生,潮州柑產區。紅砂的潮州柑在80年代是成片種植,產量很高,幾乎普及到每個農戶。洪安懷(已故),洪金海是出名的種柑老農,到不少地方去傳授種柑技術。八、九十年代,紅砂村辦起了有兩、三百畝的水稻良種基地,洪春溪,洪加榮是育種能手,多次受到上級表彰。
交通
自古以來,紅砂是一個行路難的村莊。因為這裡是粘質土,一下雨,路面就打滑,行人往往要被滑倒。若是陰雨連綿的天氣,路面形成淤泥層,經水牛(以前耕田靠牛力,村里耕牛很多),不斷踐踏,久而久之,路面上形成一道一道等距離並相向依次一高一低出現的像木梯子樣的小“間格”,人們稱之為“牛腳梯”,有的深達一尺多,溝里儘是淤泥。人走在“牛腳梯”口,要滑入小“間格”里,撥也撥不出來。如這時村里要演大戲,要抬來又重又大的“戲艦”(裝戲具的大木櫃),其艱艱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村民自古就流傳著:紅砂扛“戲艦”,“ 堵”,“ 堵”的笑語。
九十年代,紅砂村就陸續修了水泥路。如今村里一道道水泥路縱橫交錯,直通周邊的縣、鎮級大公路,一大片一大片的灰埕,一座座新公廁,一幢幢新樓房,讓人們看到了新農村的雛形,美麗壯觀。
經濟開發區
紅砂村的東邊,鎮東直路的西側,規劃了一百二十畝的經濟開發區,與鎮在紅砂村南面三千畝的工業園區連成一片。紅砂村已成為江東鎮經濟園區發展的中心區。路通財通,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促進了紅砂村工副業的發展。全村擁有民用企業六家,在外地辦企業的有十六家。自開放改革以來,村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正在從溫飽型的生活奔向小康,人均收入4000左右元。
社會事業
紅砂村歷來重視教育工作,人文薈萃,英才輩出,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明末,村就辦起了兩處私塾,清朝初年,村里開辦南社大書齋;清末,有培佳小築(即榮利內小樓)和東社書齋(校址已不存在)。民國初,全紅砂村辦起了廣智國小(在楊厝祠),啟智國小(在南社學祖祠),和開智國小(在故鄉宗祠)三所國小。抗戰勝利後,在張厝祠(就是原紅砂國小舊址)辦起了國民學校,即江東第四中心國民學校。圓山村的學童都要到這裡上學。93年以前辦起了聯中,周邊的井美、龍口,圓山等村學生要來紅砂就讀。1992年,由旅泰華僑彭俊鴻先生伉麗、洪倫亮先生、洪友仁先生等十三人共捐資壹佰壹拾多萬港元建設一所設備較齊全的新學校。在校學生350人,在學國中生152人;高中生98人;大學生40人。已畢業參加工作的中專生80人,大專生70人,本科生50人。(具體看計表)紅砂村向來有良好的文化傳統。解放前就有潮州大鑼鼓隊,弦樂組遍布全村各個角落。解放後,村裡的大鑼鼓隊,劇團,秧歌舞更是活躍,遠近聞名。村裡有電視廣播,有弦樂組一個,鑼鼓隊一支,老人活動中心四間,定時開展傳統文化活動。
紅砂村有醫療室二間,全村村民已參加新型合作醫療,村民的保健工作有了保障。
著名人物
海外鄉人
紅砂村是有名僑鄉,旅外華僑共有三千多人。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高棉、越南等地。有不少是大企業家,富商巨賈,對家鄉貢獻不小。
1、洪瑞豐先生,生前是馬來西亞保全特別作戰隊首任團長,1959年榮獲英皇頒發的7MN.PIS勳章。
2、彭俊鴻先生僑居泰國,是泰華糖業界巨人。彭先生在北攬坡興辦私立耶萊商業學校,每年發放獎、助學金近二百萬銖。九三年獲御賜“模範商校”光榮稱號。九五年升格為商業學院,全院共有師生五千多人。彭先生的九位子女中,除長男沒進過大學外,其餘四男四女均是大學畢業,其中三人分別到澳洲、美國留學,得到學士、碩士學位。當地的人們稱譽
“彭府一門八進士”。
3、洪亞和,乳名楷旭,十六歲便出外謀生,旅居新加坡,經艱苦創業,新加坡擁有半條街的商鋪和一支大車隊。
從20世紀九十年代起,僑胞們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除捐資建起新學校一所外,還修建水泥路四條,共26萬港元;資助辦起兩處老人活動室。
村里知名人物
1、洪氏五十四世祖學勞公在廣州創辦榮利商行;五十六世祖柳爺公在越南創辦榮成商行;皆是當時的企業家。洪氏五十六世祖道集公在潮州創辦榮豐泰紙行。五十七世祖舜臣公在潮州創辦榮春堂大藥行。五十二世祖鳳鳴公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經元。五十五世祖元灝公任吳川縣教諭。
2、洪靈菲(潮州志)
3、洪之政(潮州志)
4、洪瑞生:字小龍(寧)。洪靈菲之子。與葉選平、李鵬一同留學蘇聯,就讀於加里寧工學院。畢業後回國任青海原子能實驗室主任、顧問、高級工程師(部長級),中國第一顆核子彈重水研究參加者之一。
5、洪紹宏(已故):70年當選為潮安縣革命委員會主任,72年任海康縣縣長,87年以後任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廳長、省人大常委。
6、洪松周:現任汕頭市澄海區副區委書記。
7、洪岳偉:廣東省潮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曾任潮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潮州市人民政府秘書長。
8、洪瑞寧:潮州師範學校高級講師。
9、洪瑞傑:廣州第十三中高級教師。
10、洪建文:潮州中心醫院副院長,外科主任醫師。
11、洪澤宏:武漢軍區海軍學院教授,副師級。
12、洪桂春:江門地區水利局工程師。
13、洪理慰:韶關鐵路局紀檢黨委書記。
14、洪瑞明:海南省三道農場黨委書記。
15、洪加恩:村土改幹部、農會副主席。後於1952年參加工作,任汕頭地區木林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副處級。2006年5月去世。
16、彭 枚:(副處級)曾任潮安縣法院副院長,庵埠鎮、江東鎮副書記。萬峰山林場場長等職。1993年退休。
旅遊發展
紅砂村雖然是當時國民黨第五區(現汕頭地區)專員公署副專員洪之政的故鄉。早在1923-1927年在洪靈菲烈士回家“避難”時就留下了革命種子,直至1949年,在黨的地下縣委書記邱何玉(化名阿客)同志及江東武工隊(阿桶,即蔡天富同志)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對敵鬥爭,為黨的革命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949年4月,當時任潮澄饒和潮安縣工委書記邱何玉同志多次到我村領導革命工作,當時在潮安一中讀書的洪理熾同志,是學校新青團的組織委員,團支部支記劉膦揚(駐洪砂英君家)一中學生領導紅砂團工作。團員有洪理悅,楊志賢,洪倫欽、林傳治、洪英君、黃業識等;成立支部大會由邱何玉同志主持,會議在楊家小屋(楊志賢家)召開。團支部成立後,協助地下武工隊進行一系列的工作,遞情報,宣傳大軍南下,貼標語,借糧,清霸(協助武工隊抓了村保長洪旭居並予以槍決。向洪新香、洪坤勝、楊木開等借糧,支援我地下工作。紅砂團支部以辦學習班作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一直堅持到潮安縣解放,一解放,團支部成員有洪理熾,洪理悅,黃業識,黃賢力,洪倫欽等同志,受邱何玉同志的意旨,參加了第五區人民政府(即江桂區)政治工作隊(稱政工隊)。為黨的建立政權,減租減息,成立農會,紮根串聯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日;潮州市人民政府同意評劃紅砂為革命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