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磐石市城西北20公里的三棚鄉和明城鎮交界處。1933年初,中共磐石中心縣委和楊靖宇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在這裡創建了南滿第一個東北淪陷區抗日根據地,範圍約100餘平方公坐。根據地的遺址有游擊隊員居住址、會議址、縣委機關辦公址、後方醫院址、修械所址等20餘處,還有大批出土革命文物。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紅石砬子抗口恨據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吉林前郭縣紅石砬子遺址,別有一番天地,考古工作者以獨特的手筆,給它揮灑一層“漢書文化”的神秘彩色。因此,它以新的面貌出現,引人矚目,不知吸引了多少學者和遊客。如果你想去那裡一游,可從前郭縣城乘車,向東南行程20公里,到吉拉吐鄉東燈樓庫屯,再向東南走3公里,便可到達紅石砬子遺址。
遺址坐落在松龍江南岸依丘傍水的漫崗上。這裡南北有起伏的迤儷丘陵,伴著一瀉千里的松花江靜靜地流淌;西面築起一道蒼翠的防風林帶,宛如古老的長城在這裡護防,風景幽美、靜謐,是個令人賞心悅目的地方。如果你信步走上漫崗,就會發現腳下有許許多多的陶器碎片,暴露出來的出土陶器多姿多彩,有錐狀、乳頭狀的陶鬲足,有精美陶紡輪、紅衣陶片、素麵黃褐色陶片、箅點紋組成三角形褐色陶片,美觀可愛。採集的標本有鬲、鼎、缽、罐、豆,雖然支離破碎,但對考古工作者來說,則視為珍寶,別看是一些碎陶片,在他們眼裡會發出璀璨的光彩。“紅石砬子遺址別具一格”,就是考古工作者考查的結果,專家們認為,“紅石砬子遺址的文化面貌,同黑龍江省肇源縣境內的白金寶類型文化、望海屯類型文化及大安縣境內的漢書文化,均屬同一類型的文化”。曾有人問過,什麼是“漢書文化”?讓我們看看考古工作者的實際考查吧:1974年,吉林省博物館考古隊和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師生,在今大安市月亮泡附近(泡南岸一個隆起的黃土崖上),考古大隊發掘一處原始文化遺存,根據地層分市,把遺址分成上下兩個不同的文化層,其下層文化遺存定名為“漢書一期文化”;上層定名為“漢書二期文化”。經碳14測定,“漢書一期文化”相當於商周期,“漢書二期文化”相當於戰國至漢。因此,紅石砬子遺址年代的確定:上限至西周早期,下限到西漢,“主要分布在嫩江和第一、第二松花江流域。這種漢書文化系夫余文化,說明自治縣當時為古夫余屬地。”
紅石砬子遺址的發現,可以使人們進入公元前11世紀,考查西周時期少數民族在嫩江、松花江一帶的生活狀況、民俗風情、社會面貌等,它對於研究松原地區少數民族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因此,1981年紅石砬子遺址被確定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