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塄鄉
位於
大同市靈丘縣紅石塄鄉[1]紅石塄鄉靈丘縣東南山區,距縣城25公里,版圖面積146.7平方公里,
轄
紅石塄村、溝掌村、龍玉池村、邊台村、沙湖門村、上車河村、下車河村、覺山村、上沿河村、下沿河村、稍溝村、上北泉村、下北泉村等13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426戶,4552人,耕地面積9000畝。
境內交通
便利,京原、大淶、天走三條幹線公路貫通全鄉,村村通車通電,年平均氣溫10?c左右,無霜期100-190天,適應各種作物生長,發展乾鮮果經濟樹已成規模,中藥村示範種植獲得成功。
資源
水充足,境內有大小河流8條,其中全最大的河流唐河縱貫全鄉20公里;還有大沙湖、下北泉兩處冷泉水,經省級鑑定為優質礦泉水,現有水域面積15萬平方米,先後建成虹鱒魚、甲魚、鴨子等特色水產養殖場和蓮藕種植。 境內山大坡廣,擁有廣闊的宜林面積和草坡面積,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和以核桃為主的乾果經濟樹前景可觀。礦產資源豐富,煤炭、石灰岩儲量很大,開發礦產資源潛力巨大。
旅遊資源
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覺山寺以及桃花溶洞,還有北流溝、三道峽、墨皂溝等自然生態保護區,“毛公山”、“空中草原”、“懸空寺”、“一線天”等很多自然景觀和景點尚待開發。 2003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元,農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居住條件、教育、醫療、文化等各項事業都有很大發展。
山村科普忙
一所農民自己的科技館 走進北泉農民科技館的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塊寫著“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牌匾,“管理民主、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生活寬裕、生產發展”20個大字躍然眼前。科技館內300多平米的圍牆掛滿了各種科普掛圖,掛圖上林果種植、禽畜養殖、多種經營、科學生活、計畫生育等內容應有盡有。 在粉刷一新的電腦室里,徐振宇書記指著還未擺放到位的幾台電腦說:“北泉農民科技館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民,前不久還置辦了四五台電腦,準備連線遠程教育聯網,並將省里的‘農科110’通過網路搬到北泉村家門口,以提高服務速度和服務質量。”在一旁不善言談的下北泉村書記藺新春補充說:“我們訂做了電腦桌,過幾天就回來了,到時候這些電腦就可以擺放到位,一聯網就可以工作了。” 挨著電腦室的是綜合閱覽室,是一間套房,外間主要是供農民閱覽、授課、培訓使用,內間主要是做展覽用。在綜合閱覽室的外間,整齊地擺放著各種圖書,有中外名著、青少年讀物、農林牧魚、林果、水產等種植、養殖方面書籍2萬餘冊,還有50餘種報紙雜誌,200餘盤錄像帶、光碟。閱覽室內間的牆上則掛滿了由村委會幹部多年來收集的各種與農業技術有關的剪報和村民的剪紙藝術。此外,閱覽室里還陳列著本地出產的各種礦產、礦石和岩石樣品,以及部分農產品樣品和農具模型。 穆漢儒主席在介紹陳列櫃裡的展品時興奮地說:“我們還計畫將來在這個科技館裡增加一個中草藥藥材展櫃,因為我們這裡中草藥也是很豐富的。另外還要增加一個農具展櫃,為青少年服務,讓更多的農村青少年通過對農具的了解而了解農業的發展,了解科技的進步,到時候這裡就成了小博物館了。” 一群熱心科普的當家人 一個只有1300人的村子,一個連村委會還要跟學校在一起的村子,是什麼讓村、鄉兩級領導下決心騰出一百多平米的地方、投資數萬元來創辦這個農民科技館呢? 村、鄉兩級領導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都說了同樣一句話:“為了用‘科技’這把鑰匙打開北泉村農民致富的大門,讓村裡的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科普惠農行動計畫’帶來的福音。” 紅石塄鄉地處太白維山、唐河大峽谷之中,唐河橫貫境內37公里,是靈丘典型的“九分山水一分田”之地,這裡的農民想靠“種地”來改善生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近年來,養殖業、種植業、畜牧業就在這個小山村里逐漸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