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夷大炮[武器]

紅夷大炮[武器]
紅夷大炮[武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夷大炮 ,其原型是歐洲在1600年前後製造的艦用長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所有類似設計的火炮都被中國統稱為稱紅夷大炮,也稱紅衣大炮,在引進該類火炮後不久,明朝就仿製成功。 紅夷大炮在設計上與當時明朝本國擁有的火炮相比,有很多優點,炮管長,管壁厚,口徑大,整體形狀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1噸以上。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6世紀初,歐洲為戰艦設計的艦載加農炮,在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朝對“夷”的避諱,因此改稱紅衣。據考證,第一批大規模的紅夷大炮輸入是從英國在中國海域沉沒軍艦里打撈的艦炮,根據與當時歐洲火炮標準的對比,紅夷大炮原型是英國的艦載6磅、12磅、18磅前裝滑膛加農炮。當時明朝因為戰爭急需大量的火炮,因此與澳門的葡萄牙人長期進行火炮交易,澳門有當時遠東最好的炮廠“卜加勞鑄炮廠”,與明朝交易的火炮一部分來自這個炮廠,一部分來自他們打撈的英式火炮和其它渠道買入的火炮。

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清代發射火炮的輔助器械 清代發射火炮的輔助器械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其鑄炮工藝一定程度上領先於明朝。由於夷字犯上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皇太極在八旗軍設定新營“重軍”(ujenchooha,烏真超哈),後來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任教官,開始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炮兵。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擁有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順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關戰爭中出擊潼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次年正月,又以紅衣大炮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流竄至湖北通山縣被害。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調集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血書告急,南明政權卻置若罔聞。次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壯烈成仁。

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比利時人南懷仁設計多種大炮,有三種型號分別是:輕型大炮“神威將軍”型,中型大炮“神功將軍”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將軍”型。載入清朝官書《欽定大清會典》。

清代虎門炮台8000斤炮(炮口有準星) 清代虎門炮台8000斤炮(炮口有準星)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虎門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卻不及英艦艦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江陰要塞竟然裝備了萬斤鐵炮“耀威大將軍”。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和威力依然不及英艦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備廢弛造成與英軍對抗時吃虧不小。

十九世紀中葉是西方武器大換代的時期,火炮技術大大改進:工業革命使得武器製造業使用了動力工具機,可以對火炮內膛進行精密加工;更標準化、精密化的各種配件、炮彈生產;連早已被所有國家掌握的黑火藥加工工藝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火炮射擊的理論與戰術在拿破崙的實踐中得到新的發展;因此讓當時火炮的威力、射程與射速成倍增長。反觀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最傳統的手工鑄炮工藝,因為管理和工藝等等原因,使當時清朝自產大炮的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頻頻,內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缺少科學知識兵勇的操炮技術比不上英軍。兩百年前的紅夷大炮在兩百年後已經風光不再,老態龍鍾,無法抵禦西方列強的入侵了。

武器構造

明朝前期的自製大口徑火銃在基本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明朝前期火炮多用銅鑄造,中後期出現鍛造鐵炮,其內膛呈喇叭型,炮管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而明中期引進的弗朗機炮則是一種追求射速的小口徑近戰火炮,雖然子銃的設計大幅度提高了射速,但閉氣極差的問題讓弗朗機對於重目標和遠程目標缺乏威脅能力。這些火炮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炮體氣體密封差,加速距離短,因此射程太近威力太小。

紅夷大炮主要是銅、鐵兩種材質,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不容易出現氣孔,甚至壽命也比較長等等優勢,但是費用太高是一個致命問題(銅是鑄幣金屬,中國總體而言也屬於缺銅國家),因此有相當大比例的火炮採用了鐵鑄。在中國,明朝還創造性的發明了鐵芯銅體的設計,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持了相當高的技術指標。

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炮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技術特徵

銘文顯示康熙十五年鑄造 銘文顯示康熙十五年鑄造

紅夷大炮是16至19世紀之間的歐洲的中型艦用滑膛炮,經中國人仿製後,種類多達百種。其技術特徵是:

(1)彈藥較重,可達數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彈丸是以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的球形實心彈為主,,也可發射鏈彈、霰彈等彈藥,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種多樣,是以炮彈直接撞擊目標的物理破壞為目的。但是紅夷大炮由於倍徑大、膛壓高,因此無法發射開花彈,也不能發射後面出現的榴霰彈,當時的開花彈都是由口大身短的臼炮發射的,一直到出現倍徑適中的榴彈炮為止。

(2)炮管長度2一3米,呈前細後粗型,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徑(指火門至炮口之距離與內徑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間。其鑄造工藝比較複雜,採用整體泥模鑄法,如果有科學的工序和法式要求,並有新型設備、儀器等輔助設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適,炸膛的幾率低,所鑄之炮的質量提高。

(3)作為陸用長炮使用,紅夷大炮屬於偏重型的火炮,有青銅、生鐵和鐵芯銅體三種材質,自重數百斤至萬斤不等。紅夷大炮在中國的發展頂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時所造的905門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門,其餘為250公斤以下的輕炮。

(4 )紅夷彈藥施放程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調整射角,配合火藥量改變射程。炮身上裝有準星、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比較高。紅夷炮由車運載,需要大量牲口拖運。

最早紅夷大炮由天啟年間閩人所仿製,徐光啟從葡萄牙人手中所購買的第一批紅夷大炮為英國沉船上的艦炮,用於寧遠城與北京城,型制接近英制加農長炮。現中國軍事博物館仍藏有此炮。

社會評價

優點

紅夷大炮在設計上有其明顯優點,它的炮管長,管壁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可以以此為軸調節仰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比較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00-130毫米,重量在1噸以上。

紅夷大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即使現今也不例外。依據當時西方同類型炮數據,寧遠之戰所用最早的這一批紅夷大炮,有效射程(仰角不超過5度的直射)為500米以上,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

後又不斷改進,使有效射程達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里。

局限

紅夷大炮[武器] 紅夷大炮[武器]

紅夷大炮鑄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對於中國的傳統火器,從紅夷炮鑄造所遵循的“模數”、施放時的“炮表”化、輔助設施的配備、炮彈的多樣化、射程的遠近不等、彈丸的重量來看,其威力著實驚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因為過於笨重,沒有合適的陸用炮車,導致機動性極差, 長於攻城,拙於野戰。裝填發射的速率不高。且炮體笨重,無法迅速轉移陣地,故在野戰時,多只能在開戰之先就定點轟擊,當對方情勢發生逆轉,則往往無法機動反應。

清代紀功圖裡的紅衣大炮 清代紀功圖裡的紅衣大炮

紅夷大炮是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式,需要經歷復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

紅夷射速比較慢,因為發射一次以後,首先要把火炮復位,然後必須用帶鉤的刷子先把沒有燃燒完全的碎步等東西鉤出來,再用沾水的毛刷伸進炮膛清洗並熄滅火星,然後用乾布包裹的炮桿伸入炮膛去擦乾,這才能再填入火藥,放入炮彈,有時候還需要塞一些東西固定,最後用燒紅的鐵釺插入火門點放,這些動作非常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 這是那個時期前裝火炮的通病,能兩分鐘一發就不錯了。所以紅夷大炮的特點是射速偏慢,炮體過於沉重,但射程遠,威力大,適用於攻城戰和防禦戰。

典籍記載

明程子頤《武備要略》載

西洋炮說

夫西洋炮者,乃香山澳西夷之所造也。其制巧妙,且銅鐵極其煆煉,大小相稱,厚薄得宜,鐀(guì)眼有方,無一不善,其制火藥之法更極其工,而放炮之人皆慣習之士。其炮有三號:一號者長一丈,炮口稍昂,能至十六里;二號者長八尺,炮口稍昂,能至十二里;三號者長六尺,炮口稍昂,能至八里。此號可用之行陣,皆能一斃多命,賊聞無不膽寒,亘古以來未嘗有此最上之器,有志疆場者宜熟籌之。

明朝:一里=554米

西洋炮車全圖

依呼為紅夷炮,如炮口徑三寸者至火門,該長九尺九寸矣,其炮口每徑一寸,炮該長三尺三寸,口徑之大小俱照此例增減。然打放遠近規則取規四分之一為十二度,其炮口昂高不可過六度,多則反過近矣。其鉛彈大則難下銃腹,小則減藥氣,惟是彈與銃筒一股關淨,彈貼藥上送出有力方能發準。

火藥方

硝六斛,磺十二兩,炭一斛四兩。又方,硝一斛,磺夏月二兩冬月二兩二錢,炭三兩七錢。俱照後方製法制搗萬餘槌者為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