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布羅克曼給人的印象,是在看似平行的兩個空間、即人文和科學之間遊走:媒體向他索取照片時,他通常提供他與某位藝術大師的合影;同時,他又與多位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私交甚好。
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引領“跨界”風潮。如今,他利用網際網路為世界頂級科學家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向普羅大眾解釋自然真相。他創辦的網站“鋒利”因而獲譽“世界最智慧網站”。
布羅克曼在人文和科學“兩種文化”中均涉足頗深,源於紐約這座光怪陸離的城市。
他與紐約的淵源可追溯到1944年,時年3歲的布羅克曼患脊膜炎,在波士頓兒童醫院昏迷6個星期。就在醫生放棄救治的那一刻,他突然睜開眼睛,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想去紐約。”
直到1961年布羅克曼20歲時才第一次去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工商管理碩士。而真正吸引他的卻是文學類月刊《評論》、《黨派評論》和英國的《文匯》上尖銳而激動人心的思想文化交鋒。
“表面上我在哥大讀經濟金融,我的興趣和本能卻是文化,”布羅克曼說“我最大限度地利用這所了不起的學校和紐約這座了不起的城市所提供的資源,在感興趣的領域自我教育並付諸實踐。”
畢業後,他開了一家租賃機構,又在朋友建議下每晚西裝革履地去市中心一家實驗劇院幫忙。劇院名為“劇場起源”,是當時先鋒文化的陣地,同時是紛繁熙攘的詩歌中心。
他結識詩人格爾德·斯特恩。當時,斯特恩正與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合作。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理論首先在藝術世界傳播,數年後獲得主流媒體認可。
通過麥克盧漢,布羅克曼廣泛閱讀信息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書籍,包括貝爾實驗室兩名科學家的著作《溝通的數學理論》。書中寫道“溝通”這個詞意義廣泛,包括一種思想影響其他思想的所有過程。它不只關乎書面和口頭表達,而且涉及音樂、圖像藝術、喜劇、芭蕾和一切人類行為。對此,布羅克曼深有共鳴。
他把這些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介入紐約地下電影,1965年,他成為電影人實驗影院經理。他舉辦藝術節,召集世界級藝術家、舞者、詩人、劇作家和音樂人,製作了30部標新立異的作品,引起轟動。“跨媒介”一詞由他發明,從此成為他的標識。在這面大旗下,布羅克曼聚集起當代諸多炙手可熱的藝術大家。
創辦網站“鋒利”。據他說,這個網站源於一個朋友“失敗的藝術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