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恩

紀姓入潮始祖紀恩(字元寵,號歸隱),原籍是南宋南直隸淮安府淮安縣西平橋平和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平橋鎮平橋居委)。 現今後裔嫡孫遍布廣東省汕頭(龍湖區、金平區、濠江區、澄海區、潮陽區)、潮州(潮安區、饒平縣)、揭陽(普寧市、揭東區、揭西縣)、汕尾陸豐市、惠州惠東縣、韶關南雄市,福建省閩南地區,廣西省桂南地區,台灣省、香港、澳門、美國、泰國、新加坡、高棉、馬來西亞海內外各地區國家。

基本信息

紀恩簡介

汕頭達濠.元寵紀氏家廟 汕頭達濠.元寵紀氏家廟
汕頭官埭.潮汕紀氏大宗祠 汕頭官埭.潮汕紀氏大宗祠

其父親紀協泰,字華麗,賜進士出身,曾為宋朝重臣,生有六子:元熏、元理、元寵、元甲、元正、元忠。潮汕紀姓來自江蘇省。

敬業兢兢,政績斐然,升任潮州府通判

登科牌匾 登科牌匾
報本堂.山陰縣正堂燈籠 報本堂.山陰縣正堂燈籠

紀恩生於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年),從小天資聰穎,秉承家學,勤奮上進。宋度宗鹹淳四年(1268年)中進士,任浙江紹興府山陰縣知縣,愛民如子,敬業兢兢,政績斐然,三年後升任粵潮州府通判。攜弟元忠、妻洪氏及子亨裕同赴潮上任,途經福建泉州府時,因其岳父洪志源任泉州府知府,遂進衙謁見。時亨裕僅三歲,又值炎夏,不堪長途跋涉,而洪氏母女又不忍即離,故亨裕母子暫留泉州,意待紀恩赴潮上任後再接其到潮,後因元兵入侵,兵荒馬亂,無法接亨裕母子到潮,因而亨裕落籍於泉州。紀元忠到潮後經商到瓊州,後也落籍於瓊。

清廉為民,開倉賑災,反遭革職,含冤受屈

紀恩到潮任職二年後,升從三品,任潮州府中憲大夫。適逢元兵入侵,潮汕大旱,紀恩一向體恤下情,不擾斯民。看著各地因大旱出現饑荒,又怎么忍心征糧。紀恩在不征糧前題下,還採取開倉賑災。可惜最終卻因“四邑庫糧無以登收”反遭革職。至宋帝趙顯即位,下旨“赦免全國在籍受謫之文武官員”,紀恩得到“復職歸籍,另候補選”。此時,元兵從北面大舉南侵,紀恩家鄉頓成最前線,宋元戰事激烈,犬牙交錯,宋帝顯終於請降。京都陷落,家鄉淪陷,兵荒馬亂,水陸不通,紀恩不能回歸故里。紀恩遂移居鷗汀背隴頭紀厝巷,以待機遇。

落籍揭陽,創立紀橋鄉

紀恩(元寵公)墓 紀恩(元寵公)墓
紀恩(元寵公)墓 紀恩(元寵公)墓

戰火繼續燃燒,元兵到處逞凶,流亡的南宋殘餘勢力,末路窮途。紀恩復職無望,歸家無計,鄉關萬里,戰雲阻隔,音訊斷絕。此時社會上謠言四起,人心動盪。又聽到傳聞在泉州的妻兒罹難於戰亂,紀恩心中非常悲痛。潮安縣砂隴寨致仕舉人施教授,見紀恩品格高尚,才華橫溢,今既失偶,又無後嗣,所以把長女嫁給紀恩(即潮汕紀姓諡號莊順之始祖媽)。然後,紀恩落籍於揭陽縣池美都軍民山(今揭東縣地都鎮軍民村附近),自號歸隱,發誓不做元朝的官。紀恩生三男,長子紀潮、次子紀惠、三子紀澤。從此,紀恩教子課孫,勤耕力穡,刻苦經營,多年之後建屋五十餘間,置田二百畝,造石橋一座,名為下紀橋,創立“紀橋鄉”(現已不存)。後歷經幾次大難,後裔散居潮汕各地。後聞亨裕母子,未死於難,立籍福建,紀姓綿延閩粵。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七月十五日,元寵公逝世,享壽71歲。施氏媽生於宋理宗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三月初一,卒於元仁宗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二月十一日,享壽70歲,合葬於下紀山葛雞林。綜觀紀恩一生,22歲而榮登進士,即任紹興府山陰縣知縣,風華正茂,如日初升,山陰縣乃宋理宗的故里,足以見朝廷對紀恩的信任。治縣三年,政績斐然,蜚聲四起。25歲升任潮州通判,體恤下情,不擾斯民,因此,27歲遭部革譴,含冤受屈,歷經二年,29歲始得昭雪,恢復冠帶。然而,南宋的滅亡,風雲變幻,使紀恩顛沛流離,令人惋惜,嘆息掩涕。但他堅持民族大義,誓不仕元,清操凜冽,正氣浩然,歸隱於窮鄉僻壤,躬耕于山林田野之間,高風峻節,更令人敬仰不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