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紀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 採用公元紀年。
公元是“公元紀年”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
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
..............................................
2.紀年
先秦編年史《竹書紀年》的初名,本書原名已佚。晉人整理時因見其為編年體史書,故定其名為《紀年》。 書名見西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後序》等書。
3.紀年
2012年在空間文字網紅極一時的文字寫手,在受到空間冬粉的追捧時,拒絕了被打賞5萬虛擬貨幣的要求,之後便淡出空間界。
歷史上的紀年法
歷史中常見的幾種紀年法歸納如下:
1.公元紀年法。現行的公元紀年法是從所謂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後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應該注意:沒有公元零年這一年。我國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採用公元紀年的。
2.乾支紀年法。乾支紀年法大約始於東漢,也稱農曆紀年法,即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紀年,共得60個單位。例如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採用的乾支紀年法,1997年是農曆丁丑年。具體如下:
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醜)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髮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天干地支據說其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時期的大撓氏。例如宋代劉恕在《通鑑外紀》中就引古書說:“(黃帝)其師大撓......始作甲子。”大撓作甲子雖是傳說,但從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湯),外丙,仲壬,太甲等來看,乾支的來歷必早於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現了。
起先,我們祖先僅是用天干來記日,因為每月天數是以日進位的;用地支來記月,因為一年十位個月,正好用十位地支來相配。可是隨之不久,人們感到單用天干記日,每個月裡仍然會有三天同一乾,所以,便用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分別依次搭配起來的辦法來記日期,如《尚書。顧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擇。甲子,王乃洮頌水,相被冕服,憑玉幾”的記載,意思是說,四月初,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才沐發洗臉,太僕為王穿上禮服,王依在玉几上坐著。後來,乾支記日的辦法就被漸漸引進了記年,記月和記時了。
3.年號紀年法。從漢代起,我國古代的皇帝開始使用自己的年號紀年。如教材中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
4.民國紀年法。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換算很方便,民國換成公元,只要民國年數加上1911即可。如民國8年五四運動爆發,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相反,公元換成民國,只要公元年數減去1911即可。
5.初期、中期、後期。這些時間屬於模糊時間。一般一個世紀中,最初20年稱“初期”,最後20年稱“後期”,中間20年稱“中期”。如1997年可稱為20世紀後期。
6.世紀、年代。每100年為一個世紀,每10年為一個年代。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公元前221年,處於公元前3世紀20年代;1997年處於公元20世紀90年代。
7.中西複合紀年法。將古代的年號紀年法與公曆紀年結合而創造的一種新的紀年法。比如,公元1644年-1644年基本對應中國的元始1644歲年-1644歲年。複合紀年便於對我國歷史方面的研究,複合紀年既可以表示出閏某月的情況,又可以直觀的看出與現在遠近,且與復興我國文化的意義不得不說是重大的。
東極大馬哈魚紀年
大馬哈魚紀年就是生活在東極撫遠赫哲人的發明,在洄游季節,將捕獲的大馬哈魚頭取下一顆晾乾收藏,以此記一年。
大馬哈魚又可以用來紀年觀候。居住在黑龍江省撫遠縣的赫哲人原來不紀年,根本不知道歲月的概念,每見到大馬哈魚到來一次,便知又是一年,蓋以來魚一度為二歲。
另外赫哲人及沿江漁民以前還以大馬哈魚來觀察節候,如大馬哈魚入黑龍江的時間為七月十五至八月初一,而魚蛾生長的時間為七月下旬,故諺曰:“大馬哈魚蛾,處暑生江河。”
大馬哈魚大批來到撫遠的時間為白露(八月初十左右),又有諺曰:“大馬哈魚穿花棉襖,頂著白露準來到”;“大暑鯉子鬧,白露大馬哈。”
大馬哈魚的行程為每晝夜30—50公里,所以到呼瑪爾河和湯旺河的時間已是寒露(九月初十左右),大約走了一個半月,到巴彥的時間已是霜降(九月二十五左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