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糖尿病療養168招巧用中醫降血糖》主要內容: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治療時間長,併發症多,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三大疑難病之一。對於糖尿病,許多人認為是“富貴病”,是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才產生的一種現代病。殊不知糖尿病是一種古已有之的疾病,中醫根據糖尿病的症狀——因煩渴而消瘦、多飲、多食、多尿或尿甜(尿糖)、疲乏少力等,稱之為“消渴症”或“消渴病”,另外還有消證、渴證、渴利、消癉等稱謂。由此可見,中醫治療糖尿病在我國歷史悠久。中醫文獻和歷代醫學名家也針對糖尿病的特點,總結出了許多富有成效的經驗。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即對糖尿病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併發症、治療、禁忌等進行了論述,奠定了中醫認識糖尿病的理論基礎。歷代醫學大師也據此對糖尿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東漢時的張仲景《金匱要略》設有專篇,唐朝時的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記載了大量治療的方劑,而且在病因病機認識和飲食禁忌、運動療法等調護措施方面,也有發展;到宋元時,即奠定了糖尿病中醫辨證的基礎,清朝以後又把臨床分類進行了進一步規範,並逐漸進入現代中醫的分期分型辨證治療。
中醫的分期分型辨證治療,相較於西醫,中醫針對糖尿病的治療新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提出了“降血糖也要控制血脂”。由此可見,中醫強調“綜合治理”,而其治理方法主要是從“食、住、行”中採取疏導與截取並用的治療方法,使機體同外在的治療進行互動、共融,通過機體自身的調節功能的作用,進行辨證治療,對糖尿病患者副作用小,更利於身體康復。
在飲食方面,中醫認為糖尿病的萌發與病情的輕重發展與飲食有著必然的聯繫。唐朝的醫學大師孫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明確倡導飲食治療的先驅,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事、三鹹食及面”,唐王燾還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觀點。由於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種營養素、藥用成分、食物性能各不相同,使它們具有各自的防病治病的能力,只要恰當選用和搭配,便能發揮良好的療效,起到降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