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粵海清廟 (Yueh Hai Ching Temple),新加坡最古老的道教寺廟,始建於1826年,最初由潮州籍人士合資創建。潮州人早期建廟的目的是為維繫南來謀生的潮州同鄉之間關係,保佑那些南來北歸的航海者能安然抵達目的地,同時為自身及家人在異鄉祈求平安 。粵海清廟以潮州建築的風格和傳統形式建成,由左右兩間連線的祠廟構成,左祠是天后宮,供奉天后聖母(媽祖),右祠是上帝宮,供奉玄天上帝。此外,粵海清廟還保存著一副“曙海祥雲”是清朝光緒皇帝御賜的墨寶。這也昭示了粵海清廟與中國源遠流長的密切關係。
歷史沿革
隨著移居新加坡的潮州人與日俱增,潮人移民社群也逐漸形成和壯大。在潮人社群形成後,伴隨而來的便是宗教
信仰的普及化。早期的潮人移民已清楚地意識到,在新的土地上生活需要宗教信仰。宗教信仰除了是移民從祖籍帶到移居地的一種傳統文化外,也是他們在彷徨和承受極大壓力的生活中,祈求心境安寧和尋求精神寄託的重要渠道,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廟宇也便應運而生。在新加坡出現的第一所潮人古廟,是在乾隆初年由林泮所建的“粵海清廟”,初時只是一亞答屋。昔日初抵移民必到廟禮拜天后聖母,以答神恩。19世紀20年代,又被當時在暹羅、新加坡之間從事航運的王欽、王豐順等改建為廟。隨著移民的日增,天后聖母信仰在新加坡迅速傳播開來,香火也愈來愈盛。粵海清廟至遲到1826年,在天后宮的基礎上,增建了奉供玄天上帝的上帝宮。此後,粵海清廟一再擴建。
廟宇特色
粵海清廟是19世紀國中國移民南來的第一站。遠在宗鄉團體組織成立之前,廟宇曾經是移民社交活動的中心點。許多移民都是在廟宇尋找慰藉,當時面海的粵海清廟就是一個例子。該廟宇由中國工匠設計,並且用自中國進口的花梨木建成。它的屋檐雕工精細,牆上刻有神話人物。此外還有商人與信徒所捐贈的刻有吉祥字樣的木製匾額。
粵海清廟被潮人稱為“大老爺宮”。廟前圍牆築有一門亭,門額書“粵海清廟”,牆內為一片廣大的石埕,左邊是上帝宮供奉的是玄天上帝,右邊是供奉天后聖母媽祖的天后宮,二廟相連,故稱“孖廟”。而粵海清廟的名稱,“粵”指廣東,“海清”則是海路清平的意思,即為廣東籍人士在海水清平之下安然乘船抵達南洋。實際上,在義安公司和潮州八邑會館成立之前,粵海清廟是潮人社群的仲裁機構,通過非官方的管道在廟宇內為族群調解個人或商業糾紛、家庭問題。
1845年,潮僑領袖成立了“義安郡”,後改稱“義安公司”,其宗旨是管理潮州人的公墓。這一年,義安公司接
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朝光緒皇帝御書“曙海祥雲”金漆匾額,賜予粵海清廟,今天仍高懸於廟裡天后宮正殿上。在新加坡的華人寺廟中,只有粵海清廟和閩幫的天福宮獲賜清帝御題,可見其當時備受重視之程度。今天,粵海清廟仍然是義安公司名下的產業,也仍是最具代表性的潮人廟宇,並已被列為受國家保護之古蹟。
粵海清廟被列為國家古蹟,除了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外,也因為它本身便是一座極具特色的廟宇建築。古廟的潮州傳統建築格式,廟裡根據歷史神話、民間故事和英雄事跡塑造的泥雕和木刻,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不僅深具教化作用,還充分表現了潮州傳統手工工藝的高超藝術和豐富內容。今天,這座給人印象深刻的廟宇不但吸引無數前來膜拜祈求平安好運的信徒,更吸引了不少遊客。
旅遊信息
地址:菲利普街(Philip Street)
公共運輸
■ 巴士:57 、131、166、167、186號等
■ 捷運:萊佛士坊捷運站 (Raffles Place s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