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黑鞘病

編號 : 農作物 禾本科 粟 真菌病害
植物名稱 :粟
中文病名 :粟黑鞘病
中文別名 : 無
英文病名 : Foxtail millet black sheath
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病原菌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ex Sorok)Shoem。異名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ammel et al,稱麥根腐平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
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叢生,深褐色,不分枝,直立或呈膝狀彎曲,基部細胞膨大,頂端色稍淺,具3-7個隔。大小48-128×6-10(μm)。分生孢子長橢圓形至圓筒形,橄欖色至深橄欖色,直或彎,近中央寬,兩端漸窄,呈鈍圓形,具2-13個。大小32-112×14-23(μm),大小差異很大,臍點明顯。
生理生化特徵 : 分生孢子萌發溫度範圍22-35℃;菌絲生長溫度範圍4-37℃,菌絲生長pH範圍為pH2.7-10.3;產孢溫度範圍11-35℃,最適溫度為20-24℃。
危害對象 : 粟
分布 : 我國北方粟產區。
侵染循環 : 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粟、小麥、大麥、多種禾本科雜草的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次侵染來源,通過種子,可多次傳播侵染。
發病條件 : 種子帶菌量大,發病重;土壤溫度低或土壤濕度過低或過高易發病,土質瘠薄或肥水不足抗病力下降及播種過早或過深發病重。
危害部位 : 葉鞘
危害症狀 : 出穗前不顯症。出穗後最上1-2片葉直立,色暗發脆,節間稍短;至成熟期,穗色黑綠。俗稱“倒青”;小花不發育或子房萎朽,不結實,穗形短瘦,直立;受害較輕的小穗暗綠色,後變黃褐色,外表症狀不明顯。
防治方法 :
1.因地制宜地選用適合當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種。
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麥收後及時耕翻滅茬,使病殘組織當年腐爛,以減少下年初侵染源。
3.採用與豆科、馬鈴薯、油菜等輪作方式進行換茬,適時早播,淺播,土壤過濕的要散墒後播種,土壤過乾則應採取鎮壓保墒等農業措施減輕受害。
4.播種前用萬家寶30g加水3kg拌20kg種子,也可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75%衛福合劑、58%倍得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0%三唑酮乳油、80%噴克可濕性粉劑,按種了重量的0.2%-0.3%拌種,防效可達60%以上。
5.成株開花期噴灑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每6672用藥100g,對水75kg噴灑。
資料來源 : 呂佩珂等主編,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作物病蟲害原色圖鑑,遠方出版社,1999,8,17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