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英語】 the above permanent place of residence or place of birth of someone ' great grandfather and paternal ancestor引證解釋
《魏書·食貨志》:“自昔以來,諸州戶口,籍貫不實,包藏隱漏,廢公罔私。”
《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 正德年間,有個舉人,姓楊名延和 ,表字元禮 ,原是四川 成都府籍貫。”
楊沫《鄉思的朝和暮》:“多少年來每當有人問到我的籍貫時,我總是這樣自豪地告訴對方。”
基本含義
籍貫,是祖居地或原籍。詳細指的是祖籍地,是一個家族族群的某一時期的某一位祖先的長久居住地 ,詳細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或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一些已經離開了祖先的出生地或已經離開了家鄉的人,他們的後代,仍然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籍貫。原籍指的是某人遷徙到某地前的某人原先的籍貫。
戶籍地並不一定是這個人的祖籍地或籍貫地,尤其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和某些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建設的新地方和近代才有很快發展的地方,大量的人的籍貫地不是戶籍地,這些人一般都是改革開放後或在中國的計畫經濟時代按照當時國家的分配從外地遷移或近代時才移民到新地方的。
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地的一種表述,這是現代的戶籍與籍貫不同的地方。
籍貫一般從父系,個別從母系的;從祖籍,祖籍是指祖輩的長久居住地,按地域劃分。
籍貫填寫
一般以某人的太祖父(或高祖父或曾祖父)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或太祖母(或高祖母或曾祖母)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或外太祖父(或外高祖父或外曾祖父)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或外太祖母(或外高祖母或外曾祖母)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為某人的籍貫。祖父的出生地這另一說,是1999年全國範圍內重新填寫新版《幹部履歷表》時,中共中央組織部和國家檔案局聯合下發的“填寫說明”里產生的一個意思。
一般區域
:省/自治區/直轄市/ 香港特區/澳門特區/ + 市轄區,縣/縣級市/縣/區 + 鎮/街道 + 村/居委會,省級和縣級、鎮級行政區劃中間不寫地級市名稱。把如今的行政劃分地對照 祖輩的長久居住地。
部分少數民族分布區
:自治區/省/直轄市+ 自治縣/縣/縣級市+ 民族鄉/鄉/鎮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 旗/自治旗(縣級)/縣/市轄區/縣級市/+ 民族鄉/鄉/鎮
韓國
: 道/廣域市/漢城(首爾)/濟州+ 邑,區,面/ 洞,邑,面/ 區/洞,邑,面朝鮮
: 道/平壤,羅先,南浦市/新義州特區+ 邑,區,面,里,勞動者區/ 區域,郡/ 洞,里、郡、勞動者區/日本
:縣,大阪府、京都府/道/東京都 + 市, 町,村, 郡,區/支廳/ 特別區越南
:省/市+蒙古
:盟(省)/烏蘭巴托市+ 蘇木/區,小區詞源
在古代,單個籍的字面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家庭對朝廷負擔的徭役種類,也就是指其所從事的職業,如“鹽戶”(專門為朝廷煮鹽以服役的)、“軍戶”等。北魏詩歌《木蘭詩》中木蘭家就是軍戶,所以““昨日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同一種戶役的人戶都編入一份冊籍。單個貫的字面意思指一個人的出生地,如“鄉貫”、“里貫”。
《隋書·經籍志》“其無貫之人,不樂州縣編戶者,謂之浮浪人。”古代的戶籍可指一個人的出生地(貫)和家庭徭役種類(籍)的登記檔案。
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新地無征戰。”籍貫合在一起,不是字面意思的簡單相加,而是指祖居地(祖籍地)或原來籍貫,漢語的很多辭彙並不是字面意思簡單相加。
《魏書·景穆十二王列傳》:“太興弟遙, ……遷冀州刺史。遙以諸胡先無籍貫,奸良莫辨,悉令造籍。”不是說胡人沒有出生地,而是沒有註冊。
《魏書·宦官列傳》:“石榮籍貫兵伍,……”即其籍編于軍隊。
使用及示例
籍貫的使用頻率仍然很高,但特別是年輕人不很重視,他們普遍錯誤認為籍貫就是戶口所在地或出生地,按幾千年來的中國的傳統的說法,籍貫是祖籍的一種表述。由於近代以來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出現了數量巨大的流動人口和人口遷徙,大量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籍貫地或忘記了自己的祖籍地,就勉強以父親或母親的戶籍地作為自己的籍貫地,這是很錯誤的一種說法。戶籍地,就是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18周歲以前的戶籍所在地,即個人的出生的地方(按照最新的地域劃分)或居住地,不是父親或母親的戶籍地,也不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戶籍地。而“祖籍”要追溯到哪一代,一般是曾祖父輩。舉個例子,張三此前戶口在四川,出生地是湖北,祖籍(曾祖父輩及以上)是湖南,如今戶口從四川遷到了北京。他的籍貫準確說是湖南。經常使用的 XXX 人,其中的 XXX 指的就是某人的籍貫,而不是戶籍地,比如“湖南人”,指的就是某人的籍貫地是湖南,是湖南的人,而不是說某人的戶籍地是湖南。
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籍貫是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人,今江西省婺源人。國民黨為“剿共”將婺源從安徽劃到江西,1947年又劃回安徽,1949年解放後又改劃到今江西省。朱熹唐朝到南宋的父系朱姓祖籍是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本屬安徽),生於南劍州,原屬南劍州(今南平)尤溪,今屬福建尤溪縣),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年輕時,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翬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求學僑寓於延平、建州、建陽、崇安一帶(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脈)。朱熹的例子非常適合現代大量人口頻繁遷徙的情況下,解決如何填寫籍貫:朱熹雖然生於南劍州尤溪縣,後來又遷到建陽一帶,但是朱熹唐朝到南宋的祖籍在婺源,所以朱熹的籍貫是徽州婺源,即朱熹是南宋徽州婺源人。
參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號檔案,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 祖父(可含以上祖先)的居住地;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的地方; 公民登記籍貫後,祖父又遷移戶口的,該公民的籍貫不再隨之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