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竹[禾本科植物]

簕竹[禾本科植物]
簕竹[禾本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簕竹(學名:Bambusa blumeana J. A. et J. H. Schult. f)禾本科簕竹屬竿高15-24米,尾梢下彎,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綠色,幼時於上半部疏被棕色貼生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節開始,下部各節常僅具單枝,且其上的小枝常短縮為彎曲的銳利硬刺,並相互交織而成稠密的刺叢,竿中部和上部各節則為3至數枚簇生,主枝顯著較粗長。老則光滑無毛,花期春季(但11月中旬亦可見開花)。多種植在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兩岸和村落周圍。 中國福建、台灣、廣西、雲南等省區均已栽培,多種植在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兩岸和村落周圍。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和馬來西亞東部,在菲律賓、泰國、越南均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爪哇島。 該竹種常栽植為防護林;竹竿可作棚架用材。 (概述圖片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簕竹 簕竹

竿高15-24米,直徑8-15厘米,尾梢下彎,下部略呈“之”字形曲折

;節間綠色,長25-35厘米,幼時於上半部疏被棕色貼生刺毛,老則光滑無毛,竿壁厚2-3厘米;竿中下部各節均環生短氣根或根點,並於籜環之上下方均環生有~圈灰白色或棕色絹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節開始,下部各節常僅具單枝,且其上的小枝常短縮為彎曲的銳利硬刺,並相互交織而成稠密的刺叢,竿中部和上部各節則為3至數枚簇生,主枝顯著較粗長。

籜鞘遲落,背面密被暗棕色刺毛,乾時縱肋隆起,先端作寬拱形或下凹,兩側的頂端各高聳~小尖頭;籜耳近相等或稍不相等,線狀長圓形,常外翻而呈新月形,邊緣密生淡棕色波曲狀粗長繸毛;籜舌高4-5毫米,條裂,邊緣被流蘇狀毛;籜片卵形至狹卵形,常外翻,背面被糙硬毛,腹面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先端漸尖具硬尖頭,基部略作圓形收窄後即向兩側平展而成籜耳;籜片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2/5,邊緣近基部被纖毛。末級小枝具5-9葉,葉鞘肋紋隆起,背部的上方被短硬毛,外緣~側被短纖毛;葉耳微小或缺,鞘口縫毛常不存在或有時僅2-3條波曲狀短繸毛;葉舌近截形,低矮,邊緣微齒裂並被細長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20厘米,寬12-25毫米,兩表面均粗糙,近無毛,惟下表面的基部常被稍密的長柔毛,先端漸尖而具粗糙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近截形。

假小穗2至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小穗線形,帶淡紫色,長2.5-4厘米,寬3-4毫米,含小花4-12朵,其中2-5朵為兩性花;穎2,長約2毫米,無毛;外稃卵狀長圓形,長6-9毫米,寬2.5-4毫米,背面無毛,具9-11脈,先端尖,邊緣無毛;內稃長約7毫米,寬約1.8毫米,具2脊,脊上密被纖毛,脊間具3脈,脊外亦各具3脈,先端呈二叉狀;花絲分離,長6-7毫米,花葯黃色,寬線形,長3-4毫米;子房瓶狀,長1.2-2毫米,花柱短,柱頭3分,羽毛狀。筍期6-9月,花期春季(但11月中旬亦可見開花)。

生長環境

多生長在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兩岸和村落周圍。

分布範圍

簕竹 簕竹

中國福建、台灣、廣西、雲南等省區均已栽培,原產印度尼西亞 (爪哇島)和馬來西亞東部,在菲律賓、泰國、越南均有栽培。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與歸經

竹葉:甘,涼。

竹筍:甘,酸,平。

竹茹:微苦,涼。

功效與作用

竹茹:清熱利尿。

竹筍:涼血止痢,清熱生津。

消化不良,痢疾。用竹筍1~2兩,水煎服。或用竹筍水1~2兩,內服。

為熱嘔吐,呃逆。用竹茹1~3錢,水煎服。

小兒高熱,感冒風熱,尿路感染,鼻衄。竹葉或竹芯0.3~1兩,水煎服。

竹木刺入肉。用竹筍搗爛外敷。

經濟價值

簕竹 簕竹

本竹種常栽植為防護林;竹竿可作棚架用材 。

屬下變種

2a.簕竹(原栽培型)

中國福建、台灣、廣西、雲南等省區均已栽培,多種植在海拔300米左右的河流兩岸和村落周圍。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和馬來西亞東部,在菲律賓、泰國、越南均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爪哇島。

2b.惠方簕竹(栽培型)(改擬)林氏簕竹(台灣植物志)

竿和分枝的節間均為金黃色,後漸轉為橙黃色而具深綠色縱條紋;竿籜淡綠色而具少數乳黃色。

中國台灣北部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台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