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答裴休詩
心如大海無邊際,口吐紅蓮養病身①。
雖有一雙無事手,不曾只揖等閒人②。
作品注釋
①心如句:謂自己心胸廣闊,涵容萬物。口吐句:謂作者以講經弘法來養護自己,同時也示導他人。
②揖:行揖手禮,向人作揖行禮。等閒人:普通人,一般人。
作品簡析
裴休為唐代名臣,字公美,山西省臨猗縣人。進士出身,公元847—859年以兵部侍郎入相。著新漕法、新茶稅法,人以為便。秉政五年,罷為宣武軍節度使,封河東縣子。歷昭義、河東、鳳翔、荊南四節度使。裴休能文善書,為人蘊藉,行止雍閒,唐宣宗稱其為“真儒”。一日,裴休呈一詩給希運禪師,表示要終生奉希運為師,深刻領會佛法精義。其詩曰:“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度漳濱。千徒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願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希運乃有此詩之答。這首絕句毫無顧忌地袒露了自己的心胸,表示自己身負弘法重任,不會迎合附會世俗權貴。詩寫得很有氣魄,很有深度。由詩中可以看出,希運自視甚高,自律甚嚴,居大法筵而當仁不讓,具宗師大德之威儀。
作者簡介
希運,唐代禪宗僧人。閩(今福建)人,少年投高安黃檗山寺(在今江西宜豐西北)出家。曾游天台山及長安,依南陽慧忠不契,回江西參懷海禪師,得傳心印後住黃檗山,受相國裴休尊崇,其禪風大盛於江南。其禪法提倡即心是佛,說明解脫的根源;無心是道,指出解脫的途徑。主張一切無所分別,知解是遠離道的主要原因。悟道不須通過外在的修習功夫,只是人與道之間的默契而已。卒於宣宗大中(847—859)年間,敕謚“斷際禪師”。裴休集成語錄《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