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自信

《答自信》是明代詩人李贄創作的一篇古文。

作品原文

既自信,如何又說放不下;既放不下,如何又說自信也?試問自信者是信個甚么?放不下者又是放不下個甚么?於此最好參取。信者自也,不信者亦自也,放得下者自也,放不下者亦自也。古不下是生,放下是死;信不及是死,值得及是生。信不信,放下不放下,總屬生死,總屬生死,則總屬自也,非人能使之不信不放下,又信又放下也。於此著實參取,便自得之。然自得亦是自,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皆是自,可信也矣。來書“原無生死”四字,雖是諸佛現成語,然真實是第一等要緊語也。既說原無生死,則亦原無自信,亦原無不自信也;原無放下,亦原無不放下也。“原無”二字,甚不可不理會:既說原無,則非人能使之無可知矣,亦非今日方始無又可知矣。若待今日方始無,則亦不得謂之原無矣。若人能使之無,則亦不得謂之原無矣。“原無”二字,總說不通也。故知原無生者,則雖千生總不妨也,何者?雖千生終不能生,此原無生也。使原無生而可生,則亦不得謂之原無生矣。故知原無死者,則雖萬死總無礙也。何者?雖萬死終不能死,此原無死也。使原無死而可死,則亦不得謂之原無死矣,故“原無生死”四字,不可只恁么草草讀過,急著精彩,便見四字下落。

一動一靜,原不是我,莫錯認好。父母已生後,即父母未生前,無別有未來前訊息也。
見得未生前,則佛道、外道、邪道、魔道總無有,何必怕落外道乎?總無死,何必怕死乎?
然此不怕死總自十分怕死中來。世人唯不怕死,故貪此血肉之身,卒至流浪生死而不歇;聖人唯萬分怕死,故窮究生死之因,直證無生而後已。無生則無死,無死則無怕,非有死而強說不怕也。自古唯佛、聖人怕死為甚,故曰“子之所慎:齋戰疾”,又曰“臨事而懼,若死而無悔者吾不與”,其怕死何如也?但記者不知聖人怕死之大耳,怕死之大者,必朝聞而後可免於夕死之怕也,故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曰可者,言可以死而不怕也;再不復死,亦再不復怕也。我老矣,凍手凍筆,作字甚難,慎勿草草,須時時與明因確實理會。我於詩學無分,祗緣孤苦無朋,用之以發叫號,少泄胸中之氣,無《白雪陽春》事也。舉世無真學道者,今幸有爾列位真心向道,我喜何如!若悠悠然唯借之以過日子,又何必乎?

若無山河大地,不成清淨本原矣,故謂山河大地即清淨本原可也。若無山河大地,則清淨本原為頑空無用之物,為斷滅空不能生化之物,非萬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錢乎?然則無時無處無不是山河大地之生者,豈可以山河大地為作障礙而欲去之也?清淨本原,即所謂本地風光也。視不見,聽不聞,欲聞無聲,欲嗅無臭,此所謂龜毛兔角,原無有也。原無有,是以謂之清淨也。清淨者,本原清淨,是以謂之清淨本原也,豈待人清淨之而後清淨耶?是以謂之鹽味在水,唯食者自知,不食則終身不得知也。又謂之色里膠青。蓋謂之曰膠青,則又是色,謂之曰色,則又是膠青。膠青與色合而為一,不可取也。是猶欲取清淨本原于山河大地之中,而清淨本原已合于山河大地,不可得而取矣;欲舍山河大地於清淨本原之外,而山河大地已合成清淨本原,又不可得而舍矣。故曰取不得,捨不得,雖欲不放下不可得也£毛兔角,我所說與佛不同:佛所說以證斷滅空耳。

念佛是便宜一條路,昨火化僧只是念佛得力。人人能念佛,人人得往西方,不但此僧為然,亦不必似此火化乃見念佛功效也。古今念佛而承佛接引者,俱以無疾而化為妙。故或坐脫,或立亡,或吉祥而逝。故佛上稱十號,只曰“善逝”而已。善逝者,如今人所言好死是也。此僧火化,雖非正法,但其所言得念佛力,實是正言,不可因其不是正法而遂不信其為正言也,但人不必學之耳。念佛須以見佛為願,火化非所願也。

無相、無形、無國土,與有相、有形、有國土,成佛之人當自知之,已證涅槃之人亦自知之,豈勞問人也?今但有念佛一路最端的。念佛者,念阿彌陀佛也”時釋迦金口稱讚有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國土,專一接引念佛眾生。以此觀之,是為有國土乎,無國土乎?若無國土,則阿彌陀佛為假名,蓮華為假相,接引為假說。互相欺誑,佛當受彌天大罪,如今之衙門口光棍,當即時敗露,即受誅夷矣,安能引萬億劫聰明豪傑同登金蓮勝會乎?何以問我有無形、相、國土力也?且夫佛有三身:一者清淨法身,即今問佛問法與問有無形、相、國土者也,是無形而不可見,無相而不可知者也。是一身也。二者千百億化身,即今問佛問法間有無形、相、國土,又欲參禪,又慾念佛,又不敢自信,如此者一日十二時,有千百億化現,故謂之化身。是又一身也。即法身之動念起意,變化施為,可得而見,可得而知,可得而狀者也。三者圓滿報身,即今念佛之人滿即報以極樂,參禪之人滿即報以淨土,修善之滿即報以天堂,作業之人滿即報以地獄,慳貪者報以餓狗,毒害者報以虎狼,分厘不差,毫髮不爽,是報身也〃身即應身,報其所應得之身也。是又一身也。今但念沸,莫愁不到西方,加入但讀書,莫愁不取富貴,一理耳。但有因,即有果。公得本,莫愁末不相當;但成佛,莫愁沸不解語,不有相,不有形,不有國土也。又須知我所說三身,與佛不同。佛說三身,一時具足, 如大慧引儒書云: “‘天命之謂性’,清淨法身也。‘率性之謂道’,圓滿報身也。
‘修道之謂教’,千百億化身也。”最答得三身之義明白。然果能知三身即一身,則知三世即一時,我與佛說總無二矣。

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溫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