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現象

等等現象是指中國不少地方政府在政務公開時喜歡遮遮掩掩,信息往往“公而不開”。比如,三公經費、地方政府債務這些民眾關心的數字經常繞著走‘躲貓貓’或是一些抽象概念和專業術語,要么寥寥數筆加上‘等等’幾句話。令人一頭霧水。

概述

201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確需設定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推進政府信息共享”“所有財政撥款的‘三公’經費都要公開,打造陽光財政,讓民眾看明白、能監督”--公開、透明。

然而,與中央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改革堅定決心相比,不少地方在政務公開時喜歡遮遮掩掩。編制預算說明時,談到資金結轉、預算支出時動輒在“億元”單位後邊加個“等”;在預算執行情況報告裡,蜻蜓點水列出一個支出項目,用“等等”代替幾十個項目“魚目混珠”的情況卻比比皆是。

舉例

中國網事”記者隨機選擇並登錄了三個省政府入口網站。這三個省份中,有一個省份在“預算公開”一欄里,放上了一篇長長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數據排列成堆,令人一頭霧水。另外兩個省份的入口網站則讓人哭笑不得:一個是在主頁上雖有“預算執行情況和預算草案的報告”,但點擊進入後卻發現報告內容一片空白;而另一個省份的入口網站,省政府公開的省級公共財政支出預算表格中,一邊簡單列舉了16個支出大項,不足100字,另一邊對應著一串數字和小數點,並沒有詳細的解釋說明。

政府採購項目的公告中,特別是項目中標公告中,這幾個省政府官方網站都幾乎一樣“乾淨”。除了中標供應商、中標總金額外,中標單價及項目市場平均報價這些敏感的“等等”信息都空空如也。

北京市財政局網站2014年2月份公布的《北京市2014市級政府預算編制說明》中,共有50多個“等”字,儘管預算編制說明中羅列了詳細的預算收支安排,但一些具體項目仍被“等”掉。

另外,2014年初各地相繼召開的地方兩會上,三公經費削減情況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未公開削減三公經費的相關數據。有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只提出嚴格落實八項規定,但並未給出公開數據,有的地方報告提到三公經費明顯下降,但下降多少,並沒提供數據。

原因

儘管2013年中央、地方政府在落實八項規定上都花了力氣,但看得出來,一些地方政府對公開三公經費相關信息還是有顧慮。”

不過,“等等”一詞在內行人看來自有妙用。一位審計署駐某地特派辦的人士說,一些政府的財務數據中簡單列舉一下再加個“等等”,主要是為了模糊處理。

“等等”現象的出現,也與一些與需要深化改革的現行財政管理體制有關。

由於財政資金是當年預算當年下達當年實施,有時資金下達時間較晚,經常出現檔案下發後兩三天就要求基層突擊報項目的情況,有的項目則是上級部門“派”下來的,本身就不接“地氣”,因此許多項目因為準備不足而不得不調整實施方案,結果造成無法報賬,資金大量沉澱閒置。這也就難怪各類財務表中頻頻出現“等等現象”了。

專家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律師》雜誌主編陳舒說,“能否像查個人銀行卡信息一樣,在網上打造起一個政務信息的公眾查詢平台?這樣的話,民眾監督才能有穿透力。”

也有專家認為,相較之下,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屬於體制外圍的監督,在這兩個方面進行監督創新和突破的改革難度更小,可操作性更強,“試錯成本”更低。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建議,為便於民眾監督,政府的財務信息公開方式,最好由文字為主的模式轉變為以表格為主的模式,數據排列時以民眾關心程度由高到低為序進行排列,由專業人員設計製作出專用的格式模板,各級各地政府統計部門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統一口徑和計算方式如實填寫。

點評

“讓民眾看明白、能監督”,李克強總理的這句話也表明,政府信息共享和陽光財政不能只靠“一張紙”。“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認為,衡量預算公開的披露質量有五個方面:第一是全面性,不能有遺漏,有些等掉的項目屬於遺漏性層面;第二是相關性,要多披露公眾感興趣的;第三是及時性,目前的信息披露普遍存在滯後性問題;第四是便捷性,也就是說公眾是否容易找到相關信息;第五是可核實性,公眾應該有途徑能夠證真或者證偽。

“‘等等現象’表明目前信息的披露質量有待改進,”王雍君說,“破除‘等等現象’,是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中落實民眾監督權,遏制腐敗發生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