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休族

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原有國營企業、集體企業關、停、並、轉。一部分下崗職工重新就業,稱之為再就業人群;已離開本人工作崗位,本人不想或其他原因 不再就業人員,仍與用人單位保持勞動關係到退休年齡單位負責辦理退休的人群,稱之為等休族。

再就業的機遇期

隨著企業改革深化、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調整,人員流動和職工下崗是難以避免的。這會給一部分等休族帶來困難,但從根本上說,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也符合等休族的長遠利益。

以2010年計算下崗職工年齡總體在35歲以上,主流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時代大多國中、高中文化,所學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斷檔。

2009年3月網咖上網人數調查分析40歲以上年齡占上網人數11..3%,等休族主流群體掌握現代生產工具、網路信息、開發技術等已經落後新一代。所以,他們排斥現代文化、科學信息、道德信仰等只是有選擇地接納和繼承。

不能與時俱進缺乏適應新時代的創造性,導致其主流較難成為現代企業崗位競爭的優勝者。然而,黨和政府積極採取措施,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搞各種職業培訓,技能學習、拓寬就業門路,推進再就業工程全社會都來關注下崗人員,也是等休族的機遇期。

此時要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努力適應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再創輝煌。

與時俱進再就業創輝煌

下崗不失志 拼搏創輝煌——記山東坤洲藥業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劉坤洲 來源: 先鋒潮"網站"

有下崗員工,沒有下崗黨員。要為黨和政府分憂,帶領更多的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永葆軍人本色,永葆先進性。——劉坤洲

人強志高“三不倒”

翻開劉坤洲的歷史,他曾經有過輝煌的過去。18歲應徵入伍,當年加入黨組織。在部隊多次被評為五好戰士、技術標兵,並成長為一名正連職幹部。1980年劉坤洲從部隊轉業到濰縣檢察院工作,後調入坊子區商業局任辦公室主任,1994年到坊子區泰峰肉雞有限公司任黨支部書記兼副經理。手捧“金飯碗”,頭頂“金光環”,劉坤洲的前半生一帆風順。

1998年3月25日,對於劉坤洲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泰峰肉雞有限公司正式停產了。劉坤洲和全公司員工一起下崗了。劉坤洲的妻子早已下崗,他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下有上學的孩子,現在惟一的經濟來源也斷了,劉坤洲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然而,31年黨齡、12年軍齡,使劉坤洲具有超出常人的素質。他沒有怨天尤人,避開了哭鬧上訪的人群,默默地走上了一條艱辛的自救之路。

他放下架子,鋪下身子,賣過菜,養過豬,沿街賣過肥豬膘,由於不熟悉買賣之道,所以乾一行賠一行。賣菜時,他看到老人、窮人來買菜,就多給點菜少收點錢,這樣自然要賠本。他又去當“行商”,走街串巷賣肥豬膘,整買零賣又折了秤,賠了本。餵豬時,6元1角錢一斤時買的豬苗子,等他的肥豬出欄,豬肉卻跌到了2元9角5分一斤,他又賠上了近2000元。

生意上失敗已是雪上加霜,眾人的不理解更讓他難以招架。

賣菜時人們奚落他:“喲,大書記也來當小販,是想撈大錢吧?”

他餵豬時,人們更有話說了,當面笑著和他打招呼,等他一轉身,人們就在背後點點戳戳:“看,就是他,從幹部變成了餵豬的。”

人言可畏,劉坤洲那段時間幾乎被壓垮了。白天不敢上街,給豬清除糞便時,也要等到深更半夜。

他思前想後,夜不能寐,回憶起自己從小就是“娃娃兵”,18歲到部隊,當年就入黨、提乾,憑藉自己神奇的“投彈技術”,成為部隊的技術標兵……過去的經歷,激起了他心中一股豪情。

第二天,他對妻子說:“當工人養不了家,咱去當農民,土裡刨食,先解決了吃飯問題再說吧!”

老伴兒支持他的想法,但也擔心他49歲的人了,還能不能吃那份苦。劉坤洲到現恆安街辦事處西嶺居委會去承包土地,也受到質疑。居委會主任說:“劉書記,你別開玩笑了,你哪能吃這份苦。”他打電話給商業局黨委負責人核實情況之後,才將信將疑地給了他30畝荒地。

劉坤洲在一片荒廢的土地上開始了創業的第一步。30畝地他一個人種,其辛苦可想而知。人從160斤瘦到了110斤,熟人碰見都不敢認他了。

因為是荒地,只能種豆子。他白天耕耘鋤草,整夜不敢睡覺,在地里跑著趕野兔。種玉米,他光著脊背在半人高的玉米稈中勞作,被鋒利的玉米葉劃得傷痕累累,一出汗就被浸得鑽心地疼。

在田裡打井時,為了省錢,他捨不得僱人,便和老伴兩個人自己挖。老伴兒在井沿兒上搖轤轆,他在井下挖土打洞。商業局的領導聽說後趕到現場,嚇了一跳:“老劉哇,你快上來,這樣太危險,萬一有個閃失,不論是塌方,還是井繩斷了土筐砸到頭上,你就沒命了。”這位領導拿出3000元錢,替他打了一口井,解決了水的問題。

那段日子,劉坤洲真是豁上了命。快50歲的人了,又是半路出家當農民,乾慣了腦力工作的人又去出苦力,真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考驗。

老家的侄兒看到他憔悴的模樣,一見面就哭了:“哎呀,二叔哇!家人還以為你在外面當多大的官,享多大的福呢!原來你在當農民。快跟我回家吧,怎么也有你一碗飯吃。”侄兒已經當上了村支書,他要養劉坤洲的老。

劉坤洲卻不肯回沂水老家。他對侄兒說:“當農民有什麼不好?部隊培養我12年,我入黨也有31年了,靠你養老或靠政府照顧過完下半輩子,比當農民還不如,我要自食其力,自己闖出一條路來。”

侄兒拗不過他,就給他提供了一條信息:種中草藥一畝地收入可達2000元,比種糧食的收入高近六倍。

劉坤洲聽了這個建議,試種了16畝丹參。為掌握藥材種植技術,他買了有關書籍,邊學習邊試驗,遇到弄不懂的專業術語,就到區藥材公司請教。他白天在地里搞試驗,晚上回家看書,先後啃下了《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栽培學》等10多本藥材栽培方面的書,並記了大量的讀書筆記。

為了摸清丹參的生產習性,劉坤洲在承包田裡搭了個棚子住了下來。從入冬開始,不論什麼天氣,每隔兩小時,他都要到丹參田裡測量一次地溫和氣溫,觀察藥材的生長變化情況。一個冬天,沒脫衣服睡過一個囫圇覺。飯也是由老伴兒做好送到藥田裡。經過半年多的觀察試驗,他終於初步掌握了丹參種植技術。這一年,他從地里收入了2萬元。

第二年,他又增加了品種,種了黃芪、白頭翁、板藍根、桔梗等10多種藥材,繼續埋頭鑽研,這一年的16畝藥材收入了近7萬元。劉坤洲終於成功了。

“下崗嚇不倒,困難壓不倒,歪風吹不倒”,劉坤洲憑著他一貫信奉的“三不倒”精神,硬是在黃土地里刨出了“金娃娃”,五年的辛勤勞作,獲得了喜人的收穫。

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

就在劉坤洲土裡刨食轉崗自救的時候,公司的不少職工跑來找他加入上訪隊伍。

他們想讓“劉書記”帶頭去向上級討個說法。“書記”這個稱謂,刺疼了劉坤洲,也時時提醒著他的黨性觀念。作為一個軍轉幹部,在部隊那個大熔爐里鍛鍊出很強的吃苦精神和強烈的團隊意識,現在自己找到了一個致富之路,看到身邊那么多下崗職工為了生計四處奔波,一股強烈的責任感使他再次夜不能寐。

他想到了自己的入黨誓詞,想起了黨對自己多年的培養教育。這些下崗職工和自己最初一樣,找不到希望,摸不到門路,仍在生存的路上苦苦掙扎。自己先走了一步,摸到了一點路子,不能獨享這份成功,不能對他們的困難袖手旁觀。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了原公司的六名黨員,把他們領到自己的地里,告訴了他們自己成功的秘訣,鼓勵他們生產自救。看著老支書誠摯的表情,黨員們大為感動。他們握住老支書粗糙的雙手,決心向他學習,生產自救。

下崗五年的劉坤洲成立了“下崗職工黨支部”,他堅信“只有下崗的職工,沒有下崗的黨員”。黨支部成員分頭找37名下崗職工做工作,把他們帶到劉坤洲的藥田裡,由劉坤洲現身說法,介紹藥材種植技術和發展前景。

他們通過老支書的介紹看到了希望,但難免還有一些顧慮,思想上一時還轉不過彎來。

劉坤洲在地頭上,耐心地做職工的思想工作。他說:我剛剛下來時,一邊在田裡種地一邊心酸。想想自己從堂堂軍官變成了農民,從黨支部書記變成了無業游民,心裡也是五味俱全。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現實,體諒政府的難處。當年毛主席為了中國革命成功還開荒種地呢,我們為什麼不能呢?我在這裡表個態,由我們八名共產黨員帶頭,一定把大家領上一條自救致富的光明大道。

他這一席話,講得職工們熱淚盈眶,信心倍增。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全公司37名下崗職工就報名加入了中草藥種植的隊伍。

轉崗自救譜新篇

發動了民眾之後,劉坤洲又積極爭取到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區貿易局領導帶他們先後到河南省盧氏縣、山東臨沂等地實地考察藥材市場,了解中草藥種植行情。看到了中草藥種植的廣闊前景,大家的信心進一步增強了。

中草藥種植需要租賃土地,購置種苗,而這都需要大量資金。在企業停產、外部融資艱難的情況下,劉坤洲帶頭拿出4000元,隨後黨員和骨幹也跟了上來,一共募集了4萬元資金,解了燃眉之急。

有了錢,土地又成了一道難關。

通過實地考察,劉坤洲發現前寧村的土地非常適合中草藥種植。於是,劉坤洲多次到該村聯繫租賃事宜。但是土地承包到村民手中,村委無權租賃土地。劉坤洲再次與黨員們分頭到每家每戶做工作。村民聽說工人們要來承包土地,感到既新鮮又懷疑,擔心影響自己的經濟收入。劉坤洲就和村民們算經濟賬,向他們承諾土地承包出去每年的收益絕對高於種糧,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認可。中草藥種植需要成方連片,以便於管理。但有幾戶村民害怕種藥失敗無法兌現承包款,說什麼也不同意,劉坤洲跑了許多趟,反覆做工作,並預先繳付了承包款,這幾戶村民才簽了協定。

最後,以每畝320元的價格,與67戶農民簽訂了138畝土地的三年承包契約。為了不失時機地育苗,劉坤洲把自己作為口糧田的八畝玉米苗全砍倒了,育上了藥苗,分發給職工。職工們感動地再次流下淚水。他們說:“劉書記真是全心全意為我們著想,為了大家致富,他是在自己身上割肉啊。”由於中草藥種植收穫過程長,為了保證工人有飯吃,劉坤洲千方百計從銀行貸款。在沒有收穫的季節里,每個職工每月發放300元生活費。而他自己卻放下了一年收入七八萬元的“寶地”,一門心思地為職工跑銷路,培育種苗,手把手教給大家種植方法,傳授經驗。

劉坤洲帶領著下崗職工邁出了轉崗自救的可喜一步,他按照統一組織,分散經營,單戶核算,低償服務的管理辦法,組建了“坤洲中草藥種植基地”。不僅讓下崗職工有了出路,而且帶動了全區和周圍縣市區的廣大農民共同致富。目前,坤洲中草藥基地已輻射全市、全省,乃至全國70多萬畝。

2003年非典期間,市場上用於抗非典的丹參、板藍根等中藥材銷量大增,價格一下子漲了幾倍、幾十倍,劉坤洲種植的成品板藍根、金銀花、黃芪等十幾種中藥材有2萬多公斤。每天都有二三十個藥材販子圍著劉坤洲要高價買藥材。面對利益的誘惑,劉坤洲連續召開三次黨員大會,統一了大家的思想:非典期間,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黨和政府分憂。現有藥材一分不漲價,嚴格按國家規定銷售。藥材全部銷售給國家認可的藥品經營單位。

2005年,劉坤洲依靠雄厚的中草藥資源,通過招商引資,投資5600萬元,新上中成藥加工項目,預計2006年10月份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後,可再吸收200餘名下崗職工、復退軍人實現再就業。

劉坤洲不愧為軍轉幹部的好榜樣,無愧於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他先後被評為山東省下崗再就業先進個人、全國模範軍隊轉業幹部等榮譽稱號,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