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國際

第四國際

第四國際,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全稱為第四共產國際,由流亡海外的前蘇聯領袖托洛茨基創建,以與史達林所控制的第三國際相抗衡。在托洛茨基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寓所內遇刺身亡後,第四國際不斷分裂,今日的世界上有諸多國際托派組織繼續沿用這個稱號,主要分布於西歐和美洲。第四國際另一名中央書記皮埃爾·弗朗克寫於70年代的黨史教材《第四國際》,已具有顯著的領導層本位意識,與工人階級的革命立場漸行漸遠。第四國際這次世界大會,是在資本主義金融危機背景下召開的,其目的在於統一認識,並提出要積極參加世界上 左派的多元政治討論,繼而在拯救資本主義世界“ 文明危機”的旗幟下,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左翼黨派。

早期

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列夫·達維多維奇·托洛茨基

列夫·托洛茨基於1929年被蘇聯驅逐出境後,創辦《反對派公報》,建立國際托派組織,號召各國的支持者留在共產黨內作為一個左翼反對派以“糾正”黨的路線。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執政後,托洛茨基這才認為受史達林主義支配的共產國際已不可救藥,宣布他們的活動方針不是對共產國際進行改革,而是同它決裂,認為蘇聯需要一場政治革命切除官僚專權集團這個惡性腫瘤,並開始籌建第四國際。由於托洛茨基一直寄希望於通過社會革命使國際應運而生(有類似先例,即第三國際早在1915年就開始醞釀,但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後第三國際才有了空前廣大的建立基礎和迫切需要,並於1919年最終建立),加上當時一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很可觀的工人階級革命高漲情緒(尤其是30年代中期的美國、1935年以後的法國和西班牙),所以托洛茨基遲遲不打算宣布第四國際成立,因此他與他的追隨者也發生過許多爭論。最終於1938年9月在巴黎舉行第四國際成立大會,宣布建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托洛茨基為大會起草了題為《資本主義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國際的任務》(《過渡綱領》)的檔案,宣稱建立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不僅已經成熟,“而且已經開始有些腐爛了”。人類現階段出現的危機是“革命領導的危機”,第四國際的建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他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終而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联邦”。他認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之間的劃分已經過時,而提出“過渡綱領”,即根據十月革命的經驗提出從怎樣計算工時到建立勞動者政府的一系列過渡性的要求。

壯大期

4th Int&amp4th Int&amp

國際托派在其興起(30年代初期)以後的十餘年裡伴隨著世界革命高漲而一度壯大,例如在比利時、法國、美國等已開發國家都有一定力量,在智利、古巴甚至有好幾年爭取到了左翼力量的多數(智利托派甚至參與了總統大選,提出十分激進的綱領,但卻被認為極有可能勝出,但由於年輕而被鎮壓下去)。但總的來說,竊取十月革命旗號、坐擁工人階級國家強大物質力量的蘇維埃及第三國際官僚仍支配著整個共運,並部分地由此導致世界革命的節節敗退(從中國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及導致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到西班牙革命在1937年的巨大失敗等等)。

第四國際第四國際

30年代後半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時期其力量有較大發展,但直到90年代“蘇東劇變”事件之前,國際托派一直是一個規模不大但十分活躍的派別,有著人數雖少但思想力量很大、僅僅在局部地區擁有顯著優勢的特點(例如二戰後的島國斯里蘭卡)。據托洛茨基日記,在30年代中期,第四國際分子約有3000多人。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國的托派約有750人。在遙遠的中國,1931年聚集起500多人的托派政黨(包括前共產黨總書記陳獨秀和一批中等幹部)。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托派興起時的大致規模。二次大戰極大地損傷了第四國際的多數支部,因為托派也積極參與了各種反壓迫鬥爭因而被迫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中國托派投入了抗日戰爭和後來的解放戰爭,他們在山東省等地也組織過農村游擊戰,並有許多戰士為之獻身)。二戰後,第四國際黨員在所有的工人官僚國家(蘇聯、東歐、中國、越南、古巴等)最終都遭到大肆污衊、詆毀,以及殘酷迫害(中國的第四國際分子鄭超麟、周仁生等幾百名無產階級革命者,只是因為政見不同就在“革命政府”下坐了20多年牢,並長期被認為是“帝國主義和資產階級的走狗”,部分托派如王凡西、樓國華、向青、彭述之等則流亡海外或港澳地區)。

在歐美和拉丁美洲,托派思想和活動卻漸漸復甦。第四國際1953年的大分裂後卻不斷陷於各種小的分裂,儘管有60年代初所謂的“重新統一”,但到70年代,仍分裂為7、8個各自為政的“第四國際”,它們互相指責對方為“修正主義”。儘管如此,托派思想仍對歐洲政治思想界產生了很大影響,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即深受託派思想及其活動的影響。70年代托派的傳統核心據點第四國際法國支部開始派出人員投入法國總統大選,儘管得票率很小,但造成很大轟動和社會影響。出於歐洲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評估,第四國際“統一書記處派”(這是長期以來最正統也最大的一個國際托派)的主要負責人、社會活動家和理論家曼德爾曾說,七、八十年代的資本主義歐洲已具備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客觀條件。但為何事實上並未出現新的歐洲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這是值得第四國際分子乃至所有左翼社會主義分子反思的。

分裂

4th International at 19594th International at 1959

實際上第四國際在長期領導工人運動的過程中,受資本主義社會和日常改良事務行政化的影響,更由於遲遲不到的歐美社會主義革命,其上層也在發生為托派所喋喋詬病的官僚化傾向。

第四國際另一名中央書記皮埃爾·弗朗克寫於70年代的黨史教材《第四國際》,已具有顯著的領導層本位意識,與工人階級的革命立場漸行漸遠。這種官僚化腐化的傾向以及不滿現狀的普通托派戰士的革新呼聲,是第四國際越來越陷於分裂和瑣碎爭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原因,也是運動僵而不進(例如1968年法國革命的大失敗和1975年葡萄牙社會革命的半途而廢)的結果之一。80年代初,英國利物浦反人頭稅的重大罷工鬥爭催生了一支頗具朝氣的托派工人隊伍,他們後來被稱為“戰鬥派”,組建了新的托派國際。但這個國際在1995年左右又陷於分裂,分裂為相對右翼的CMI(國際馬克思主義委員會)和相對左翼的CWI(工人國際委員會),後者相較於整個托派國際具有更多犧牲精神和年輕銳氣,因而吸引了從中亞哈薩克斯坦到非洲奈及利亞,從歐洲的愛爾蘭到美洲國家的許多新青年。

1世紀

相對過去而言, 90年代“蘇東波”事件之後的國際托派經過十年左右的反思和整合後反而取得了更大的發展(更因為越來越多人看清了 史達林主義下 蘇聯模式的 教條以及看到 資本主義“新自由化”所帶來的巨大災難)。

2003年,統一書記處改名為 執行局與國際委員會,但是大多數托派仍沿用統一書記處來稱呼它。同年,最大的一支托派組織的第四國際統一書記處召開了第十五次世界代表大會,討論了從西方工人運動、原 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復辟到 同性戀、 生態危機等一系列世界政治議題,並通過一系列 決議。

2010年 2月,第四國際(第四國際統一書記處)第16次世界大會在 比利時召開。來自世界各 大洲大約60個 國家的代表參加了大會,另外還有許多非成員組織的代表也應邀參加了大會。第四國際這次世界大會,是在資本主義金融危機背景下召開的,其目的在於統一認識,並提出要積極參加世界上 左派的多元政治討論,繼而在拯救資本主義世界“ 文明危機”的旗幟下,建立反對資本主義的左翼黨派。

泡沫化

泡沫化與理想化

第四國際標誌第四國際標誌

誠然,托洛茨基在臨死前留下遺囑“我堅信,第四國際必勝”,但他所言的“第四國際”與其說是一個不變的政治組織,毋寧說是一種必勝的歷史前景(任何馬克思主義者都不相信存在永恆不變的事物)。正如當年托洛茨基盼望併力促民眾性的社會革命、以推動無產階級先鋒黨的革新和前進那

相關爭論

是否建成反資本主義黨的爭論

第四國際(USFI)在進入21世紀後,其多數派逐步開始走與激進的生態主義者、女權主義者和同性戀平權運動等“反資本主義”力量融合的傾向。為此第四國際的一些支部紛紛與別的政黨、組織合併,如丹麥的第四國際成員加入了紅綠聯盟,巴西社會主義民主趨勢加入了盧拉為首的巴西勞工黨,葡萄牙支部聯合其他激進左翼組織組成左翼集團,義大利支部參加了義大利重建共產黨。在2008年的國際委員會也倡導成立反資本主義類型的政黨。

受此大環境影響,第四國際最大的支部法國革命共產主義者同盟(LCR)解散並與其他激進左翼組織一起組成法國新反資本主義黨(NPA)。新反資本主義黨剛成立的時候有9000多名黨員,但該黨成立後隨之陷入尖銳的派別鬥爭中,其綱領比起革命共產主義同盟來也溫和了很多。一些極力主張融合的黨員甚至分裂出來加入法共為首的左翼聯盟。新反資本主義黨在2012年的法國大選中慘敗,黨員也分崩離析,減少到僅1500人。

與之相似的還有巴西支部、墨西哥支部(革命工人黨)的慘敗,這導致美國社會主義行動等一些組織和個人大力批評第四國際當前的建黨策略,並認為第四國際主流的建黨方針已經背離列寧主義。少數派認為應主要建立革命馬克思主義的黨,應使黨在真正的工人革命中得以壯大,而不是去依靠同一些激進組織的聯合來壯大自己。即使處於革命的需要,尤其是建立工人階級統一戰線的需要進行聯合,革命馬克思主義者也不應該在聯合組織中喪失自己的獨立思想主張和組織體系。

多數派和少數派在希臘局勢上也產生了巨大分歧。多數派主張其希臘支部希臘國際主義共產主義者組織(斯巴達克斯)能與激進左翼聯盟積極合作,而希臘支部則堅決主張應大力支持其所參加的希臘反資本主義左翼陣線。並認為希臘激進左翼聯盟長期沉溺於議會鬥爭,在廢除債務等問題上含糊其辭,事實上已經走上了改良主義的道路。為此希臘支部主張應在希臘動員廣泛的工人革命並營造雙重政權形勢,並積極主張希臘退出歐盟。

下屬政黨或組織

支部

安地列斯:社會主義革命小組

奧地利:社會主義選擇

比利時:革命共產主義者同盟/社會主義工人黨

巴西:恩拉斯派(社會主義與自由黨中的一派)

英國:社會主義抵抗

加拿大:第四國際黨團

魁北克:社會主義左翼

丹麥:社會主義工人黨(紅綠聯盟的成員黨之一)

厄瓜多:社會主義民主趨勢

德國:國際社會主義左翼

德國:革命社會主義者同盟

希臘:希臘國際主義共產主義者組織(斯巴達克斯)

香港:十月評論社(中國革命共產黨)

義大利:批判的左翼

墨西哥:工人革命黨

墨西哥:社會主義團結同盟

荷蘭:社會主義選擇政派

菲律賓:棉蘭老革命工人黨

葡萄牙:革命社會主義政派(葡萄牙左翼集團中的一個派別)

波多黎各:政治教育研討會

西班牙:反資本主義左翼

加泰羅尼亞:全球反抗-反資本主義左翼

俄羅斯:俄羅斯社會主義運動黨中的第四國際成員集團

斯里蘭卡:新社會平等黨

瑞典:社會主義黨

土耳其:社會主義民主新途徑

烏拉圭:社會主義工人黨

美國:第四國際黨團(團結社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青年組織

希臘:希臘國際主義共產主義者組織青年團

德國:反資本主義青年

瑞典:社會主義青年

美國:社會主義行動青年組織

同情組織

澳大利亞:社會主義民主

智利:革命社會主義傾向

香港:先驅社

愛爾蘭:社會主義民主

日本:日本革命共產主義者同盟

日本:國際主義工人全國協定會

黎巴嫩:革命共產主義小組

挪威:挪威國際主義者同盟

美國:社會主義行動

美國:團結社

永久觀察員

阿根廷:社會主義工人運動

孟加拉國:孟加拉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

克羅埃西亞:工人鬥爭

法國:反資本主義左翼

法國:聯合左翼

希臘:赤社(激進左翼聯盟中的一個組織)

印度尼西亞:人民解放黨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民眾工人黨

瑞士:爭取社會主義運動

委內瑞拉:社會主義馬雷亞社

支持者

阿爾及利亞:社會主義工人黨

巴西:社會主義與自由黨(恩拉斯成員)

加拿大:新社會主義小組

哥倫比亞:

丹麥:紅綠聯盟

法國:新反資本主義黨

巴斯克:起來(其中一個派別)

聯繫者

埃及:第四國際埃及支部

印度:革命共產主義組織

韓國:工人力量社

日本:第四國際日本支部籌備委員會

日本:第四國際婦女解放組織

盧森堡:革命社會主義黨

巴拉圭:第四國際支部

突尼西亞:革命共產主義組織

被認為是同情支部

模里西斯:Lalit

墨西哥:革命工人黨—社會主義

南非:爭取社會主義行動的工人組織

最新狀況

——這個名字應理解來自革命馬克思主義運動傳統與當代工人革命運動有機結合的一面旗幟 ——要取得它名副其實並且具體豐富的政治內容,必須依靠廣大青年與工農勞動大眾中的先進分子去不懈奮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