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長篇小說《第二次握手》描寫的是:
1956年秋,藥物研究所蘇冠蘭教授家,來了一個華僑打扮的不速女客。教授夫人葉玉菡熱情迎接,但蘇教授見到女客後並沒有出門接待,卻呆坐在房間裡驚愕而痛苦。來客見了女主人和蘇教授的一雙兒女,匆匆離去。
原來,早在1928年,蘇冠蘭在齊魯大學讀書,暑假去江南。一次,他奮不顧身地跳江救了一個溺水的姑娘丁潔瓊。科學救國的共同志向使他倆產生了愛情。在南京火車站,兩人第一次握手告別,並立下海誓山盟。蘇冠蘭的父親蘇鳳麒,執意迫使兒子與故友之女葉玉菡成婚,蘇冠蘭無奈,只得以"20年後結婚"為藉口推遲婚期,不料一心仰慕蘇冠蘭的葉玉菡默然接受。蘇冠蘭為了擺脫父親的束縛,準備與丁潔瓊一起赴美留學。誰料父親從中作梗,迫使丁隻身赴美。
丁潔瓊在美國學成為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後因反對美國在廣島使用核子彈,被美監禁,從此中斷了與蘇冠蘭的聯繫。這時,蘇冠蘭的父親蘇鳳麒捏造了丁潔瓊結婚訊息,使蘇冠蘭痛苦萬分,並一心投入專業研究。
在一次事故中,葉玉菡用身子擋住了射向蘇冠蘭的子彈,蘇冠蘭深受感動,與葉玉菡日久生情,結為夫妻。丁潔瓊始終銘記與蘇冠蘭的誓言,拒絕了真摯的愛情,毅然回國。丁潔瓊得知當初的戀人已婚,便決定到遙遠的邊疆去搞科研工作。在周總理的關懷和科學界友人的勸慰中,在蘇冠蘭、葉玉菡熱誠挽留下,丁潔瓊拋開了個人的不幸,振作精神,第二次和他握起手來。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深巷來客
第二章 暴風雨中
第三章 松居醫院
第四章 滬寧線上
第五章 齊魯風煙
第六章 杏花村里
第七章 香山深處
第八章 大學校長
第九章 終身大事
第十章 不測風雲
第十一章 美麗敵人
第十二章 基督受難
第十三章 花信風來
創作背景
張揚與《第二次握手》:20世紀60年代,在人們已經習慣於閱讀以工農兵為主角的文學作品之際,張揚的《第二次握手》卻是一本描述知識分子曲折的事業生活愛情的小說,它塑造了蘇冠蘭、丁潔瓊、葉玉菡三個試圖走科學救國道路的科學家形象。
小說主人公蘇冠蘭的原型就是張揚的舅舅。1963年初,十九歲的張揚到北京去看望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從事於藥物研究工作的舅舅。臨行之前,母親和姨媽向他介紹起這位尚未謀面的親人,在敘述中,姨媽不經意間說起了一件往事:有一天你舅舅下班回來,走到隔壁的書房裡,脫皮鞋換拖鞋,我進去叫他吃飯,怎么半天不出來,叫他沒反應,我推開門往裡頭一看,你舅舅彎著腰,一個鞋已經換上拖鞋了,有一個鞋呢,皮鞋帶還沒解開,腰還彎著呢,在矮凳子上,扭頭看著四合院裡,我又叫了他幾聲,他是毫無反應,像凝固了一樣,就說院子究竟發生什麼事情,來了什麼人,我就趕快回身走過去,把衝著院子的客廳門打開,一看就在門口站住一個很美的女人,穿著也不像我們國內的,我很吃驚,當時反應不過來,你舅舅肯定是看到了院子裡來一個女客人,他為什麼不出來,那么我進去叫他肯定是很冒然,他不出來肯定有他的理由,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客人,一看是個從事科學工作的,但是在國內的科學界,我們來往的人里沒有這個人,而且穿著打扮也不像國內的人,她不進來,她說,“好,我還有別的事,以後再說吧,我告辭了”,她跨出門去要走的時候,站了幾秒鐘,好象還在企盼什麼,思考什麼,這個時候突然抬起頭來,因為她站在門檻上高了一些,說“請問你是他的夫人嗎?”而且我當時奇怪,我們都是愛人了,解放這么多年了,叫愛人,怎么叫夫人啊,資產階級的說法。她說“是啊,你多幸福”。然後就走了,後來看著她的背景消失在胡同口。
懷著這份好奇,張揚在北京期間就開始積極構思故事,從舅舅那裡收集素材,回到湖南,他立刻動手寫了個一萬多字的短篇小說,故事的開頭用的就是他姨媽講的那個"神秘來客"的故事,名字叫做《浪花》
從小說的初稿《浪花》到《香山葉正紅》再到《歸來》,小說三易其名,歷經十幾稿,張揚也從一名中學生成長為一位知識青年,1965年,張揚插隊到湖南省瀏陽縣的中嶽公社,作為知青,下鄉時他所擁有的全部財產就是親戚朋友們慷慨解囊湊起來的十四元人民幣,窮得連稿紙都買不起的他,在鄉村的土屋中懷著對文學的熱情不斷修改著小說。直到1970年第一次入獄,才不得不停下來。
人物形象
在重寫本中,張揚還對小說的人物形象進行了重新塑造,除細緻描繪“蘇冠蘭”、“葉玉菡”、“蘇鳳麒”之外,對書中的女主人公“丁潔瓊”,張揚更是傾注了全部感情。在他的眼裡,這是個集合了中國最優秀女科學家如吳健雄、林巧稚、林蘭英、何澤慧等優秀品質的“完美女人”。張揚說:“沒有科學界這些非常傑出的中國女性,就沒有《第二次握手》中的丁潔瓊。”
此外,隨著政治環境的改善和一些歷史的解密,重寫本《第二次握手》對有些觀點作了顛覆性的修改,比如對“二戰”時中美關係的描寫,包括對外國教會在中國開辦的教會醫院,對核子彈轟炸日本的是非功過等等,都有全新的評價。
張揚說:“那時由於政治大環境的影響,我們對美國人的理解都太臉譜化了,有很多是現在看來非常好笑的政治化語言,這不符合歷史事實,這次我都改過來了。”
負責編輯這本書的1979年7月編輯胡玉萍撰文稱該書為“百科全書式的”:從國際關係到人生哲學,從藥物學到核物理,從詩歌到愛情,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學科的知識均有涉獵。
作品鑑賞
1972年12月,張揚終於在年關獲得釋放,這時,在物質和精神都極度匱乏的中國大地上,流傳著一種故事梗概完全相同而文字長短不一的讀物,被稱為手抄本,其中包括《少女之心》等淫穢讀物,於是,《第二次握手》也被劃入壞書之列,不但描寫了愛情,還提及了被四人幫視為眼中釘的周恩來。對此毫不知情的張揚仍在瀏陽縣的中嶽公社,埋頭改寫小說。1975年的1月,兩輛警車的不期而至,將張揚拉到了長沙的鹿洞裡監獄。
張揚對再次被捕沒有過多的驚訝,或許是因為他清楚自己的命運已和小說《第二次握手》緊緊相連,而在當時批林批孔批周公的風聲中,張揚在小說中對周恩來的讚頌,引起了姚文元的注意。
欲加其罪,何患無辭。可是對小說《第二次握手》的定罪,著實花費了當時辦案人員的一番苦心,甚至特意邀請了湖南某大學中文系的幾十名中文系教師和"工農兵學員",在"幫助、鑑定"的名義下,對張揚展開了全面的批鬥與圍攻。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位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教授憑藉著他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以專家的姿態推斷出了小說《第二次握手》這個愛情故事中所潛藏的的重大政治含義。
最終,《第二次握手》被定下四大罪狀:一、利用小說反黨;二、吹捧臭老九;三、鼓吹科學救國;四、明明不準寫愛情了,還非寫不可。
1976年8月31日,厚厚一大摞的"張揚案卷"交到了湖南省法院審判員李海初的手中,正是這位審判員使深陷沼澤的張揚意外地獲得了一線生機。
張揚:這個李海初法官,應該說他是救過很多人的命的,這個案作為大案,院長交給他辦了,交給他辦了以後,他一直不敢把真情說出來,當北京來人調查我的情況,要為我平反的時候,他說出了實話,他說“當我接到這個案件,32本,摞到桌子上一米高,我一本一本的看,看完以後我想,如果經我的手把這樣一個作者殺掉了,當我晚年回首往事,我會覺得對不起自己的黨性和良心,可是當時我絕對不能說出來,一說出來他們就把案卷抽走,交給別人辦了,他們還是會把他殺掉的,我既不能辦這個案,我又不能不辦這個案,我就利用當時的法制的不健全,因為當時法制是什麼呢,一個案子落在哪個法官手裡放多久,沒有明文規定的,我就攬了很多案子來,多幹活,讓我的座位堆滿了案件,當他們催著要殺的時候,張揚的事要殺了,怎么樣啊,我說你看,這么多案子,我得一件一件來。”
1979年1月18日,三十三歲的張揚終獲釋放,常年的牢獄之苦使得他的身體狀況到了崩潰的邊緣,體重不到40公斤。《第二次握手》又出版在即,張揚在北京結核病醫院的病床上支起了小書桌,短短的50多天,完成了25萬字的定稿。張揚: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書名有的叫什麼《氫彈之母》,《歸來》《歸國》都有,其中有一本流傳到北京,在北京的一個工廠裡頭,一個工人他從湖南衡陽帶過去的,帶過去以後,沒有封面的,不知道叫什麼書名了,北京的一個工人看完了以後,不知道叫什麼書名,就貼了一張紙在上頭,就寫了個書名叫《第二次握手》,以北京為輻射點,向全國擴散的時候,就以《第二次握手》這個書名擴散的,包括當時的西藏都有,基本都叫《第二次握手》,所以它喧賓奪主,《第二次握手》倒成了正宗了,我給他取的名字倒不正宗了,當我在北京修改完這本書,青年出版社出版之前,他們找我商量,他說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大家都叫他《第二次握手》,是不是你也能夠尊重大家的感情和意願,就讓他叫《第二次握手》吧,我說那就這樣吧。
43年後為何要重寫
“我從千千萬萬中國人對它的喜愛中發現了它特有的魅力和價值,愛它就想讓它盡善盡美。”
9月3日,湖南瀏陽悶熱難當,張揚的書房掩映在窗外的翠綠中,難得的清涼。如同他新書開篇對主人公蘇冠蘭的描寫,“面目清瘦,身軀挺拔,肌膚呈古銅色”,62歲的張揚雖是“上了些年紀”的男子,但一舉一動仍神采奕奕。
話題自然從新書開始。張揚說:“這個題材我一直有重寫的打算,但總感覺自己積累不夠,情緒也穩定不下來。”
這20多年,張揚一直在重新構思,並攢了大量剪報,“我從千千萬萬中國人對它的喜愛中發現了它特有的魅力和價值,愛它就想讓它盡善盡美。因此修改好這部書,使它成熟,削弱特定的時代性,是我的責任。”
《第二次握手》初次寫於1964年,最初是名為《浪花》的短篇小說,後來改成中篇《香山葉正紅》,主題也由“消極”改為積極;第二次大的改動是在1970年,就是這一次改名為《歸來》的手抄本在全國廣為流傳。
“第三次修改是在1974年,篇幅20萬字,最終出版的《第二次握手》也就是在這個版本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這一稿寫得非常艱難,那時我還在牢房裡,沒有書桌,只能用個夾板墊在膝頭上,喘著氣,一個字一個字寫。”
“1979年小說雖然出版了,但寫得不好,《第二次握手》能在當時能感動一代人,是特殊的時代原因,並不是作者的功力。”張揚坦率地說。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張揚一直堅持拒絕重印或再版,乃至最後,1979年版《第二次握手》終於在市場上絕跡。
“今天重寫這本書,我要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知識分子兩次聖潔的握手,勝過如今滿紙赤裸裸的描寫。”張揚說。
“第二次握手”的新變化
“這句語錄很貼切,全書寫的就是愛情的痛苦和痛苦的愛情。”
熟悉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的讀者都知道,書中的扉頁有一句恩格斯的語錄:“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強烈的和最個人的--乃是愛情的痛苦。”但在1979年出版時,這段語錄因為“不太革命”而被取消。
這次重寫本上恢復了這句語錄,張揚感到很高興:“這句語錄很貼切,全書寫的就是愛情的痛苦和痛苦的愛情。”
重寫本的節奏,張揚也有意放慢了,有人認為很“拖沓”。張揚說:“二十多年前就有播音員告訴我,朗誦這部作品很過癮,我是有意放慢節奏的,讓它更有散文詩般的美感。”
與原著相比,新版《第二次握手》字數從25萬字增加到了61.4萬字,雖然書中故事的框架和主題不變,但增加了宏大的敘事背景,直接出場的美國總統就有三位: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還有馬歇爾、胡佛、杜勒斯、賽珍珠、愛因斯坦等歷史名人,對“飛虎隊”在中國的英勇作戰,核子彈研製的複雜過程等都有相當廣度和深度的描寫。
作者簡介
張揚,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生於1944年5月,河南長葛人,在湖南長沙長大。1961年10月發表處女作。1963年2月寫出《第二次握手》 (初稿),後多次重寫。“文革”中產生的1970年稿造成全國規模的手抄本流傳,張揚因此於1975年1月被“四人幫”逮捕並內定死刑。1979年1月在胡耀邦直接干預下平反。《第二次握手》1979年7月正式出版後,累計印數達430萬冊,至今居新時期以來我國當代長篇小說發行量的首位。該書“重寫本”於2006年10月在北京問世。
註:初稿名為《歸來》,後改為《第二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