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建立的帝國。史稱第二帝國,以別於拿破崙一世建立的法蘭西帝國(1804~1814)。

簡介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見
拿破崙三世)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翌年1月14日
頒布憲法,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的立法權。1852年
11月 7日,元老院頒布法令建議恢復帝制。隨即舉行公
民投票,絕大多數表示贊成。12月2日宣布恢復帝國,波
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三世。
根據多次補充的帝國憲法,皇帝是國家元首,統率
軍隊,有宣戰、媾和、結盟、訂立商約和特赦,任命政
府與地方官員,批准公共建設工程,決定是否將法案送
交立法團討論等權力。帝國立法體制分成 3部分:參政
院由皇帝任命,約50人組成,任務是維護憲法與保證皇
帝統治,它準備法案和審查法令修正案;凡年滿21歲並
在某地居住超過半年的法國男子皆有選舉權,立法團由
選舉產生的 200多名議員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
帝任命,立法團僅有權討論和表決法案;元老院由皇帝
任命,由約100名親王、元帥、主教組成,批准立法團通
過的法令。大臣們執行皇帝命令,各自對皇帝負責。參
政院對省長實行監督。地方政權掌握在省長手中,他們
領導全省警察,控制社會輿論。帝國時期重要官員有內
政大臣c.-a.-l.-j.de莫爾尼,財政大臣a.-m.富爾德,軍
事大臣a.j.l.de聖阿爾諾,後期有e.魯埃和□.奧利維埃。
拿破倫三世(前右3)及其大臣
第二帝國經歷了由專制統治向自由主義、議會政治
演變的過程。帝國初期,拿破崙三世實行個人專權,致
力於鞏固資產階級秩序。政府在一些省內實行戒嚴,封
閉共和派俱樂部,解散工人組織,查禁進步報刊,利用
天主教會加強控制學校。1852年後,法國工人運動一直
處於低潮。60年代,人民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反動專制
制度難於繼續維持。因此帝國後期開始實行改革,逐漸
向自由主義政策演變,以求緩和國內矛盾,例如議員可
得到請願權利,官方“公報”公布議會辯論記錄,皇帝
經立法團同意方可批准追加撥款,廢除禁止工人罷工和
結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奧利維埃奉命組
織自由主義內閣。 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變為普通上院,
議會權利有所擴大。
經濟方面,帝國實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經
濟政策,建立了大工業,重工業中機器生產普遍代替手
工勞動,生產不斷集中,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法國完成
了工業革命。金融資本的發展尤為突出、巴黎成為世界
金融中心之一。在g.-e.奧斯曼領導下,巴黎進行了大規
模的城市建設。
為了改變1815年以來法國的孤立狀態,爭奪歐洲大
陸優勢和進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崙三世進行多次對外
戰爭。法國在 1853~ 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中聯合英國、
土耳其與撒丁反對俄國,擊敗俄國後確立了在歐洲大陸
的優勢。後又聯合義大利反對奧地利,得到薩瓦和尼斯。
1860年簽訂《法英商約》,實行自由貿易。50~60年代
第二帝國還派遣軍隊侵略中國、敘利亞、墨西哥、印度
支那和非洲,掠奪大量財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
克里木戰爭後至 60 年代初是第二帝國發展的頂點。
但是,勞動人民深受剝削壓迫,工人運動重新高漲,共
和派加強鬥爭。第二帝國支持羅馬教皇阻撓義大利統一、
武裝干涉墨西哥以及在普奧戰爭中支持奧地利等一系列
失策,使法國陷入困境。為了擺脫國內危機和重奪歐陸
優勢,1870年 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
口對普魯士宣戰,法軍戰敗,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
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國,成立共和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