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二屆亞運會
時間:1954年5月1日~1954年5月9日(為期9天)
地點:菲律賓馬尼拉
參賽國家及地區:韓國、日本、泰國、印度、菲律賓、緬甸、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錫蘭(斯里蘭卡)、阿富汗、巴基斯坦、越南、馬來西亞、香港、高棉(高棉)、以色列、北婆羅洲(馬來西亞的沙巴州)、台灣、尼泊爾,總計19個
參賽人數:1241人
比賽項目:田徑、游泳、足球、籃球、舉重、摔跤、拳擊、射擊(與上一屆相比,取消了腳踏車,增加了拳擊及射擊)
基本概述
馬尼拉亞運會的參賽國和地區有日本、菲律賓、韓國、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台北、以色列、緬甸、新加坡、錫蘭(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阿富汗和香港,比上屆增加7個。不僅參賽國家有大幅的增加,而且參賽運動員也達到了970名,比上屆增加一倍,其中女運動員更是達到了98名,是上屆女運動員人數的3倍。
比賽項目大類也由第一屆的6種,增加到10種,分別是田徑、游泳、跳水、水球、舉重、射擊、籃球、足球、自由式角力和拳擊,其中射擊、拳擊和自由式角力首次進入亞運會。
馬尼拉的亞運組委會為使這屆體育盛會更具特色,特意在全國文藝團體中徵集亞運會會歌。菲律賓保全軍樂團中,里戈上校和多爾少校的作品《永遠向前》在眾多被選曲目中脫穎而出。亞運會第一首會歌由此誕生。
第二屆亞運會隆重的開幕典禮安排在5月1日於馬尼拉黎剎紀念體育場舉行。菲律賓總統拉蒙·麥格賽賽用英語宣布馬尼拉第二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即刻場內響起21響禮炮,亞運會聯合會會旗在軍樂聲中在體育場南端主旗桿上冉冉升起。隨後,一名運動員手持火炬跑進體育場,登上聖火台,點燃了第二屆亞運會的聖火台。1000名身穿白裝的菲律賓青年,合唱亞運會會歌《永遠向前》,表達了他們對亞運精神、對和平、友愛的期待。
當晚,中國台北與越南在馬尼拉黎剎紀念體育場開始足球項目的首場比賽,拉開了本屆亞運會比賽的序幕。
經過8天的激烈角逐,上屆排名第一的日本隊最終以金牌38枚的絕對優勢蟬聯獎牌榜首位,東道主菲律賓憑藉著天時地利以14枚金牌的戰績從上屆的第四名躍居第二;韓國以8枚金牌的成績居第三位。
中國台北派出了由137名運動員組成的代表團首次參加亞運會。榮譽團長由當時已高齡72歲的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擔任。“亞洲鐵人”楊傳廣一鳴驚人,奪得男子十項全能金牌,而男子足球金牌也被順利拿下。最終中國台北以2金、4銀、7銅的成績名列第6。
各國健兒在賽場上的表現相當出色。本屆亞運會總共打破大會紀錄161人次,平紀錄8次,其中田徑破大會紀錄90次最多;游泳也有64次新紀錄。日本選手長谷景治以1分7秒1的成績打破了男子100米仰泳的世界紀錄。
風雲人物
楊傳廣1933年7月10日生於台灣台東馬蘭。1954年5月3日和4日,十項全能比賽在炎熱的馬尼拉黎剎體育場舉行。以“替補”身份入選中國台北代表隊的楊文廣終以十項總分5454分贏得金牌,上屆冠軍日本選手西內文夫僅以25分之差位列次席。
這一戰使得楊傳廣一朝成名,第二天的菲律賓報紙紛紛以頭條報導這位亞洲十項新星,一家報紙以“亞洲鐵人”的標題稱呼楊傳廣,“亞洲鐵人”從此成為楊傳廣的代名詞。
舉辦城市介紹
馬尼拉是菲律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它地處菲律賓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呂宋島西岸,也稱“小呂宋”,瀕臨天然的優良港灣--馬尼拉灣。馬尼拉建在巴石河兩岸。河流把城市分成兩大部分,14個區中的7個區在巴石河北岸,6個區在南岸,一個區被分成兩部分,河上的6座橋樑把城市南北兩部分連結起來。1976年11月,菲律賓政府決定把馬尼拉、奎松、卡洛奧坎、帕薩伊4個市和瑪卡蒂等13個區合併,組成大馬尼拉市,面積達626.58平方公里,人口約800萬,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被稱之為“亞洲的紐約”。而現今的馬尼拉更被評為世界級城市。
馬尼拉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它在印度文明,中國文明及中亞古文明的基礎上,融合西班牙,美國的西洋文明,形成東西合璧的文化。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黎蓋斯比從馬尼拉登入,入侵併占領了菲律賓,然後在現在的馬尼拉市中心,巴石河南岸建立了城堡和炮台。自那時起,這裡便成了西班牙殖民統治當局的首府。
1898年,美國人打進馬尼拉,取代了西班牙對菲律賓的統治,隨後又征服了附近的尼格羅族,把四周的鄉鎮和地區併入馬尼拉,使馬尼拉逐漸擴大。1901年7月31日,馬尼拉被闢為菲律賓的特別城市,成了美國統治菲律賓的基地。從此,巴石河北岸的商業區內,大銀行、大公司、大飯店等高樓大廈拔地而起,1942年,日本取代了美國在菲律賓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破壞,城堡要塞周圍的建築物全部被炮火摧毀。1946年7月4日,菲律賓正式獨立,將馬尼拉定為首都。今天的馬尼拉,是一座市容整潔的熱帶花園城市,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商埠。
獎牌榜
名次 | 國家/地區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總數 |
1 | 日本 | 38 | 26 | 24 | 98 |
2 | 菲律賓 | 14 | 14 | 17 | 45 |
3 | 韓國 | 8 | 6 | 5 | 19 |
4 | 巴基斯坦 | 4 | 5 | 0 | 9 |
5 | 印度 | 4 | 4 | 5 | 14 |
6 | 台灣 | 2 | 4 | 6 | 12 |
7 | 緬甸 | 2 | 0 | 2 | 4 |
8 | 以色列 | 2 | 0 | 1 | 3 |
9 | 新加坡 | 1 | 3 | 4 | 8 |
10 | 錫蘭 | 0 | 1 | 1 | 2 |
11 | 印度尼西亞 | 0 | 0 | 3 | 3 |
12 | 香港 | 0 | 0 | 1 | 1 |
相關新聞
十四屆亞運會將於9月29日至10月14日在釜山舉行。為使廣大觀眾、網友對這一代表亞洲最高水平的體育賽事有較全面的了解,北京電視台-千龍新聞網聯手推出系列報導——走近亞運。敬請關注。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氣候炎熱,沒有四季之分。每年的四五月份又是最熱的月份,這時馬尼拉的學生們也開始過暑假了。而時光倒回到1954年,馬尼拉的亞運會組織委員就是“趁熱打鐵”,把第二屆亞運會安排在了溫度高達33度的5月上旬舉行,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吸引眾多的觀眾,而且可以在學生中吸收到大會的服務人員。
第二屆亞運會與第一屆僅隔三年,這樣的安排是為了找平與奧運會兩年的間隔期。參加這屆亞運會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菲律賓、韓國、巴基斯坦、印度、中國台灣、等18個,參加本屆亞運會的運動員達970名。比賽項目也由第一屆的8項,增加到10項,其中去掉的項目是腳踏車,新增的項目有射擊、自由式摔跤和拳擊。
在1954年第二屆亞運會開幕前,台灣體育組織加入了亞運會聯合會。為了維護“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是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原則,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斷絕了與亞運會聯合會的聯繫,沒有參加第二屆亞運會。一直到20年後,在第7屆德黑蘭亞運會上,中國才重歸亞運大家庭。
第二屆亞運會的比賽歷時8天。這屆運動會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破了男子100米仰泳、舉重乙級挺舉和甲級抓舉三項世界紀錄,有26項亞運會紀錄被刷新,其中男子19項,女子7項。
中國台灣有137名運動員參加了本屆亞運會,奪得男子十項全能和足球這兩枚最為引人注目的金牌,十項全能選手楊傳廣以總積分5454分贏得金牌,成為本屆最耀眼的新星,馬尼拉當地的英文報紙以“AsianIronMan”形容楊傳廣,“亞洲鐵人”的名號從此傳遍亞洲。
日本以金牌總數38枚的絕對優勢,再次高居榜首;東道主菲律賓奪得14枚金牌,居第二;伊朗的缺席給了韓國隊以機會,他們奪得8枚金牌居第三位。
備註
成員國敘利亞退出亞運會韓國首次參加亞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