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索諾蘭沙漠中,克勞德・拉康姆(弗朗索瓦·特呂弗飾)和大衛・勞克林(鮑勃·巴拉班飾)與其他科研員一起發現了失蹤的二戰飛機,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機身完好如初、引擎運轉正常,可飛行員卻不見蹤影。據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空管中心報告,兩架班機在UFO附近失蹤。在曼西市,3歲小男孩巴里被自動運行的玩具帶出家門,他的母親吉莉安(梅林達·狄龍飾)在後面緊追不捨。在一次大範圍停電事故中,印第安納州的電力公司巡查員羅伊・涅瑞(理察·德萊福斯飾)發現了不明飛行物,並被神秘光團籠罩,羅伊對UFO的痴迷讓他的妻子驚慌不已。羅伊的眼前閃現出怪異影像,他開始動手製作微縮模型,那是一個他從未見過的獨特山丘。吉莉安也被畫有奇特山丘的圖片深深吸引。不久之後,吉莉安親眼目睹從天而降的UFO綁架了她的兒子。當羅伊的妻子羅妮決定帶著三個孩子離他而去時,羅伊在電視新聞中看到了他手中模型的原型,那竟是懷俄明州的魔鬼塔國家紀念碑。和羅伊一樣,很多人都看到了那似曾相識的地點,於是不由自主的趕赴那裡。在世界其他地區,UFO的活動也愈加頻繁起來。
拉康姆和勞克林同其他專家一起展開調查,勞克林認出了來自外層空間的信號,信號是一組直指魔鬼塔的地理坐標。美國軍方疏散了當地居民,謊稱火車事故導致神經毒氣泄漏,而實際上,他們是在為UFO著陸做準備。空中開始出現大群UFO,龐大的母船隨即降落,多年來的失蹤者重返地球,兩種文明達成了和平諒解,而登上飛碟的羅伊成為了地球大使。經過一番友善的交流之後,外星人的飛碟消失在夜空之中。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 | 麥可·菲利普斯、Clark L. Paylow、朱莉婭·菲利普斯 |
導演 | 史蒂文·史匹柏 |
副導演(助理) | Jim Bloom、Charles Myers、Eric Stacey |
編劇 | 史蒂文·史匹柏、哈爾·巴伍德、Jerry Belson、約翰·希爾、馬修·羅賓斯 |
攝影 | 維爾莫斯·齊格蒙德 |
配樂 | 約翰·威廉士 |
剪輯 | 麥可·卡恩 |
選角導演 | Shari Rhodes、Juliet Taylor |
藝術指導 | 喬·阿爾夫斯 |
美術設計 | Daniel A. Lomino |
視覺特效 | Robert Swarthe |
布景師 | Phil Abramson |
角色介紹
羅伊・涅瑞 演員理察·德萊福斯 美國印第安納州的電力公司巡查員,他在一次大範圍停電事故中,發現了不明飛行物,並被神秘光團籠罩,從此他開始痴迷UFO,這讓他的家人驚恐不已。不被家人理解的羅伊後來成為了地球大使,登上飛碟,消失在太空中。 | |
克勞德・拉康姆 演員弗朗索瓦·特呂弗 他是一名科研員,在索諾蘭沙漠中發現了失蹤的二戰飛機,好奇不已的克勞德同其他專家一起展開調查,探尋天外來客的奧秘。 | |
吉莉安 演員梅林達·狄龍 居住在美國曼西市,她的3歲兒子接觸到不明飛行物,吉莉安也被畫有奇特山丘的圖片深深吸引,不久之後,吉莉安親眼目睹從天而降的UFO綁架了她的兒子,後來她根據圖形,來到山丘上飛碟的降落點,等待和兒子團聚。 | |
羅妮 演員特瑞·加爾 羅伊・涅瑞的妻子,在丈夫和飛碟接觸之後,非常不理解丈夫痴迷UFO的行動舉止,羅妮認定丈夫羅伊中了邪,她很苦惱,並離家出走躲避羅伊。 | |
大衛・勞克林 演員鮑勃·巴拉班 他是拉康姆的搭檔,調查失蹤的二戰飛機,勞克林發現機身完好如初後,同其他專家一起展開更深入的調研,在調查中,勞克林認出了來自外層空間的信號,找到了飛碟母艦的降落地點。 |
音樂原聲
發行日期 | 序號 | 曲目 | 序號 | 曲目 |
---|---|---|---|---|
1977年05月19日 | 01 | 《Main Title and Mountain Visions》 | 02 | 《Nocturnal Pursuit》 |
03 | 《The Abduction of Barry》 | 04 | 《I Can't Believe It's Real》 | |
05 | 《Climbing Devil's Tower》 | 06 | 《The Arrival of Sky Harbor》 | |
07 | 《Night Seige》 | 08 | 《The Appearance of the Visitors》 | |
09 | 《The Conversation》 | 10 | 《Resolution and End Title》 |
幕後花絮
因為卡里·加菲在拍攝期間表現的非常出色,所以史匹柏特地為他印製了一件寫有“一條過加菲”的T恤衫。
為了讓扮演巴里的卡里·加菲做出見到外星人的驚訝表情,史蒂文·斯影片皮爾伯格讓兩名劇組人員分別穿著小丑和猩猩服裝,藏在攝影機旁,影片正式開拍時,兩人一躍而出,加菲驚訝的表情便被拍入電影中。
在電影后期製作期間,製作人之一的朱莉婭·菲利普斯因吸食古柯鹼被製片方解僱。
該片是剪輯師麥可·卡恩與史匹柏的首次合作,也是他剪輯的第一部特效電影。
有11位攝影師參與拍攝該片,《第三類接觸》由此開創出啟用最多攝影師的影壇紀錄。
史匹柏原本打算放棄實景拍攝,全部採用棚拍,但最終還是一改初衷。
片中的雲層特效其實是由注入鹽水池中的白漆打造而成。
在影片拍攝期間,史匹柏遭遇了層出不窮的技術和經費問題。史匹柏在1973年的原定預算是270萬美元,而最終耗資竟高達1940萬。
史匹柏看過特瑞·加爾的咖啡廣告後,很欣賞他的表演才能,決定讓他出演該片。
美國空軍和海軍都拒絕協助影片拍攝。
電影開拍前,史匹柏考慮由史蒂夫·麥奎因、達斯汀·霍夫曼、吉恩·哈克曼或傑克·尼科爾森扮演羅伊·涅瑞。
片尾場景中身材矮小的外星人由阿拉巴馬莫比爾(Mobile)當地的女童改扮而成,史匹柏之所以會選擇女童,是因為他覺得女孩比男孩的動作更優雅。劇組曾考慮製作外星人人偶,但以失敗告終,只在片尾外星人與拉康姆交流的畫面中使用了人偶。
幕後製作
影片籌拍
1973年末,史匹柏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簽約拍攝一部科幻片,由麥可·菲利普斯和朱莉婭·菲利普斯擔任製片人。史匹柏起初計畫拍攝一部關於UFO信徒的紀錄片或者小成本電影,他後來改變初衷,決定拍攝一部依賴於技術水平的電影,並影片命名為“WatchtheSkies”,1973年12月,史匹柏找來保羅·施拉德編寫劇本,並計畫在1974年末開拍,後來因為要籌拍《大白鯊》,史匹柏推遲了《WatchtheSkies》的拍攝。
籌拍階段,史匹柏與編劇施拉德產生分歧,前者隨即找到約翰·希爾重寫劇本,可希爾的劇本也被史匹柏回絕。哈爾·巴伍德和馬修·羅賓斯提出了綁架兒童的建議,史匹柏開始親自動筆創作劇本,他的寫作風格深受電影《木偶奇遇記》主題曲《星星祝福歌》(WhenYouWishuponaStar)的影響。影片片名後被改為“CloseEncountersoftheThirdKind”,曾與美國空軍攜手致力於藍皮書計畫的J·艾倫·海尼克博士任本片科學顧問。
製作過程
該片於1976年5月16日開拍,影片取景地包括華納兄弟製片廠的15、16號攝影棚、魔鬼塔國家紀念碑、一個廢棄的二戰機庫和一個鐵路倉庫,其中機庫的占地面積足有世界最大攝影棚的6倍。在阿拉巴馬州拍攝期間,影片劇組不但飽受颶風天氣折磨,攝影棚也被雷擊毀壞過半。
該片視覺特效耗資330萬美元,任視覺特效總監的道格拉斯·特魯姆布在片中嘗試摸索了運動控制攝影術,由於本片是變形寬銀幕電影,所以為了更好的適應35mm膠片,攝製組選擇用70mm膠片拍攝視覺特效畫面。在拍攝UFO鏡頭時,劇組曾嘗試使用CGI技術,但史匹柏發現這種70年代的新技術過於昂貴,所以未予採用。
影片原定在1977年年初上映,但因拍攝受阻而推遲至11月。在後期製作中,史匹柏根據約翰·威廉士率先完成的配樂剪輯該片。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77年11月15日 | 義大利 | 1978年2月24日 | 法國 | 1978年2月24日 |
瑞典 | 1978年2月24日 | 日本 | 1978年2月25日 | 巴西 | 1978年2月27日 |
挪威 | 1978年2月28日 | 芬蘭 | 1978年3月3日 | 聯邦德國 | 1978年3月6日 |
阿根廷 | 1978年3月9日 | 香港 | 1978年3月9日 | 愛爾蘭 | 1978年3月13日 |
荷蘭 | 1978年3月13日 | 英國 | 1978年3月13日 | 澳大利亞 | 1978年3月16日 |
製作發行公司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 美國廣播公司 | Columbia Home Video |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
Warner-Columbia Film | Sony Pictures | Universal Pictures Nordic | |
Michael Phillips Productions | 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 Columbia TriStar | Columbia-EMI-Warner |
索尼發行公司 | Nordisk Film | LK-TEL | |
EMI Films Ltd. | 哥倫比亞三星家庭視頻公司 | 標準收藏 | Columbia-Warner Distributors |
Criterion Collection |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
電影票房
1979年,哥倫比亞公司支付給史匹柏250萬美元重新發行《第三類接觸》,史匹柏隨即添加了7分鐘畫面,但《第三類接觸:特別剪輯版》比最初的影院版縮短了3分鐘。最終,特別剪輯版賺取了1570萬美元,影片全球票房總額由此超過了3億美元。
獲獎記錄
活動 | 時間 | 獎項 | 接收方 | 結果 |
---|---|---|---|---|
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 | 1978年 | 特別成就獎 | Frank E. Warner | 獲獎 |
最佳攝影 | 維爾莫斯·齊格蒙德 | 獲獎 | ||
最佳女配角 | 梅林達·狄龍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史蒂文·史匹柏 | 提名 | ||
最佳音響 | Robert Knudson、Don MacDougall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喬·阿爾夫斯、Daniel A. Lomino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麥可·卡恩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Roy Arbogast 、道格拉斯·特魯姆布 | 提名 | ||
最佳配樂 | 約翰·威廉士 | 提名 | ||
第35屆美國金球獎 | 1978年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第三類接觸》 | 提名 |
最佳導演 | 史蒂文·史匹柏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史蒂文·史匹柏 | 提名 | ||
最佳電影配樂 | 約翰·威廉士 | 提名 | ||
第32屆英國電影 電視藝術學院獎 | 1979年 | 最佳製作設計/藝術指導 | 喬·阿爾夫斯 | 獲獎 |
最佳電影音樂 | 約翰·威廉士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弗朗索瓦·特呂弗 | 提名 | ||
最佳劇本 | 史蒂文·史匹柏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史蒂文·史匹柏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維爾莫斯·齊格蒙德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第三類接觸》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Gene S. Cantamessa、Robert Knudson | 提名 | ||
最佳電影剪輯 | 麥可·卡恩 | 提名 | ||
第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 1979年 | 最佳外語片 | 史蒂文·史匹柏 | 提名 |
第34屆土星獎 | 2008年 | 最佳特別版DVD | 《第三類接觸》 | 提名 |
第28屆土星獎 | 2002年 | 最佳經典影片DVD | 《第三類接觸》 | 提名 |
影片評價
沒有鼓著眼睛的外星怪物,沒有飛碟上的解剖實驗,沒有人類與外星人的雷射大戰,《第三類接觸》描寫了一段平和的、充滿善意的與外星人交流的故事,而且交流的方式用的是以數學信號方式傳送的音樂,兩種宇宙通用的語言。而這個段落中出現的發光的外星飛船對於影片拍攝的那個年代來說已經相當複雜先進了。(東方網評)
震憾的電影特效、神秘的氛圍、以及過往僅存在人們想像中的視覺效果,使得該片成為影史上最經典、最驚悚的科幻電影之一。(雅虎娛樂評)
《第三類接觸》採取多線平等發展的結構,描述數名不同年齡背景的人在多個地方接觸到不明飛行物體的異象,全面拍出了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狂熱氣氛,科幻場面拍出驚人氣勢,尤以飛碟降落的一幕最為出色。(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