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北宋時期,符氏家族鼎盛繁榮。符氏顏卿公,九兄九封爵、五女三皇后,得子昭願更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官封魏王、太師。公元1002年,其孫君謨遷徙餘姚天華村,即遷姚始祖符承謀。當時的天華村還沒符姓,盛、沈兩氏是大姓,望族盛清老先生與符承謀同朝為官,年紀相差不少,卻是莫逆之交。金兵屢屢南犯,北宋王朝風雨飄搖,符承謀辭官攜夫人來到天華村,來到盛清老岳父家定居,入贅金紫盛家。
符氏家族開始在天華村分枝散葉,繁衍生息,留下了別具特色的符氏文化。公元1008年,承謀公修建天華符氏宗祠,編修族譜。
符氏宗祠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了多次毀損與重建的滄海桑田。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手下大將常遇春火燒天華“宣古寺”。1862年,太平軍攻入天華,一把大火讓符氏宗祠成為廢墟。儘管如此,符氏後人沒有讓符氏宗祠就此消失。1888年,符氏後人重建符氏宗祠的前進、中進和後進,耗時十年。新中國成立後,祠堂一度被供銷社徵用。2001年,宗祠面臨被轉賣的危機,由村黨總支書記符建定等人奔走呼籲,終於保住了這一歷史文物。之後出資修復符氏宗祠的原貌。
簡介
符氏宗祠位於朗霞鎮天華村,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建築。由門廳、大廳、東西廂樓組成,大廳與門廳中間為天井。
前進(門廳)為七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7.4米。明間及東西次間為一體,明間辟大門,東西稍間次間為耳房。硬山雙坡頂,小青瓦覆蓋。梁架結構為穿斗式,明間用三柱,次間、稍間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間前後門枋上飾格線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錯縫鋪砌。鼓形柱礎。後進(大廳)為五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14.5米,硬山雙坡頂。三面砌牆,南面敞開。明間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單步,雙步,單步;五架梁後單步,雙步。次間梁架為穿斗式,用八柱;稍間梁架為穿斗式,每柱落地。柱枋上均飾有雀替。外檐柱與內檐柱間為卷棚。地面石板鋪砌,鼓形柱礎。東西廂房各三開間,面闊8.2米,進深4米。硬山雙坡頂,單檐。明間為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後柱為檐柱;次間為穿斗式,三柱。“符氏宗祠”匾額尚存。該祠用材粗壯,裝飾雅麗,雕刻精湛,別具一格,是一座富有地方特色的清代浙東祠堂建築。
保護時間
符氏宗祠於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