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中藥]

竹茹[中藥]
竹茹[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竹茹,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Munro大頭典竹Li或淡竹Rendle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全年均可採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綑紮成束,陰於。前者稱“散竹茹”,後者稱“齊竹茹”。青稈竹,多生於平地、丘陵。分布於廣東,廣西。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於廣東、海南及廣西。淡竹,多生於丘陵及平原、分布於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間以及陝西秦嶺等地,尤以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山東等省為較多。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功效。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植物的莖稈的乾燥中間層。

性味

味甘,性微寒。

歸經

歸肺、胃,心、膽經。

功效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主治

用於痰熱咳嗽,膽火挾痰,驚悸不寧,心煩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相關配伍

1、傷損內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脅中刺痛。用青竹茹、亂髮各一團,炭火炙焦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2、月水不斷:青竹茹微炙,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普濟方》)

3、婦人損胎:孕八、九月,或墜傷,牛馬驚傷,心痛。用青竹茹五兩,酒一升,煎五合服。(《子母秘錄》)

用法用量

5~10g。

禁忌

寒痰咳嗽、胃寒嘔逆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片,綑紮成束,陰於。

炮製方法

1、竹茹:除去雜質,切段或揉成小周。

2、姜竹茹:取淨竹茹,照薑汁炙法(附錄ⅡD)炒至黃色。

生理特性

1、青稈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植株叢生,無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達15m,徑約6cm。頂端不彎垂,竿的節上分枝較多;節間圓柱形,竿的節間和籜光滑無毛。

2、大頭典竹:植株木質化,是喬木狀。竿高達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節上通常具毛環,節間通常較短;籜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貼生前向刺毛;釋片基部較狹;釋舌較長,長約5mm;小穗通常呈麥稈黃色;內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較長而密的緣毛。葉鞘通常被毛;葉舌較長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筍期6~7月。

3、淡竹:植株木質化,呈喬木狀。竿高6~18m,直徑5~7cm,成長後仍為綠色,或老時為灰綠色,竿環及籜環均甚隆起。籜鞘背面無毛或上部具微毛,黃綠至淡黃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點和條紋;籜耳及其繸毛均極易脫落;籜葉長披針形,有皺摺,基部收縮;小技具葉1~5片,葉鞘鞘口無毛;葉片深綠色,無毛,窄披針形,寬1~2cm,次脈6~8對,質薄。穗狀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狀的圓錐花序;小穗含2~3花,頂端花退化,披針形,具微毛;外稃銳尖,表面有微毛;內稃先端有2齒,生微毛,長12~15mm;鱗被數目有變化,3至1枚或缺如,披釷形,長約3mm;花葯長7~10mm,開花時,以具有甚長之花絲而垂懸於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頂生一長形之花柱,兩者共長約7mm,柱頭3枚,呈帚刷狀。筍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生長環境

1、青稈竹:多生於平地、丘陵。分布於廣東,廣西。

2、大頭典竹:生於山坡、平地或路旁。分布於廣東、海南及廣西。

3、淡竹:多生於丘陵及平原、分布於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間以及陝西秦嶺等地,尤以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山東等省為較多。

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為捲曲成團的不規則絲條或呈長條形薄片狀。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黃綠色或黃白色。纖維性,體輕鬆,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飲片性狀:

1、竹茹同藥材。

2、姜竹茹形如竹茹,表面黃色。微有姜香氣。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傷寒勞復,小兒熱癇,婦人胎動。

2、《藥性論》: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婦人血熱崩淋,胎動,及小兒風熱癲癎,痰氣喘咳,小水熱澀。

4、《別錄》:主嘔啘,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溢筋。

中草藥第四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