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根鎮

竹根鎮

竹根鎮是五通橋城區所在地,岷江、茫溪河、涌澌江穿城而過,菩提山、青龍山面城而居,山水相依、風光旖旎,歷來有“小西湖”的美譽。

基本信息

概況

竹根鎮位於四川樂山市五通橋中心城區,是區委、區政府及其機關所在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200
竹根鎮竹根鎮
7年,全鎮面積16.16平方公里,城市面積5.7平方公里,轄7個社區居委會、171個居民小組,4個村民委員會、3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2263戶,總人口643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3855人,人口密度3982人/平方公里。竹根鎮水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投資環境優越,工業發達,是四川省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涉及鹽磷化工、畜產品、機電飼料建材等優勢產業。2007年該鎮工業總產值完成13.35億元,同比增長45.18%;銷售收入12.15億元,同比增長27.43%;利潤總額4250萬元,同比增長19.21%;淨增規模企業2戶。農村經濟總產值累計完成4250萬元,同比增長6%;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651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同比增長9.4%。

農業發展

該鎮耕地,以水田為主。民國時期,水稻種植是間作、一年兩熟制,產量很低,早稻畝產100公斤,晚稻畝產150
竹根鎮竹根鎮
公斤,算是“年成大豐熟”。新中國成立後,改間作為連作,單季改為雙季,高桿改為矮桿,常規稻改為雜稻,產量大大提高。1981年,該鎮有耕地面積3116畝,其中水田2136畝,糧食總產量2121.15噸;1992年,耕地面積26996畝,其中水田23823畝,糧食總產量16413噸;農業總產值2780.29萬元。隨著城鎮建設和工業發展,耕地面積日漸減少,對此,該鎮開展土地整理和標準田建設,調整農業結構,加快科技興農,實施良種工程,改變種植模式,發展城郊型農業
2000年,在9個村建成1200畝標準田,修建機耕路5000米。是年,全鎮耕地面積25350畝,其中水田22293畝,糧食總產量14534噸。畜牧業逐步向經營規模化、品種多樣化方向發展,蔬菜、甘蔗、水果、肉鴿、紐西蘭免、美蛙、中華鱉、珍珠蚌、淡水龍蝦等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繼續壯大。農業總產值7118萬元。2003年,形成了千畝經濟作物和淡水養殖基地、千畝獺兔養殖加工出口基地和千畝蔬菜生產基地。2004年,投入676萬元完成土地整理300畝,建成標準田7000畝,修建機耕路10公里。2005年,耕地面積24055畝,其中水田21578畝,糧食產量8088噸。是年,發展蔬菜6612畝、西瓜2708畝、甘蔗1390畝,生豬、牛、羊年末存欄數分別增加到3067頭、250頭和2734頭,獺兔6萬頭、家禽7萬多隻。全年農業總產值7749萬元,比2000年增長8.86%。

五通橋

第一部分 歷史悠久的五通橋
竹根鎮竹根鎮

1.五通橋歷史悠久,有建制的歷史已有2300多年。周時,區境屬蜀國轄地,秦惠文王滅蜀後,於前311年設蜀郡,區境隸蜀郡南安縣地。198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省轄樂山市,為樂山市五通橋區(縣級)至今。區境內相連成片的東漢崖墓群和始建於東漢、五代時期的古陶瓷窯址(PS:就是瓦窯駝),是五通橋悠久歷史的有力證明。
2.歷史的記憶(鹽業在五通橋)五通橋因鹽而興,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鹽場。相傳在公元前250年,蜀太守李冰在五通橋牛華溪紅岩子鑿井煮鹽,距離今天已經有220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五通橋鹽業生產便頗具規模。“架引高低筒絡繹,車聲軲轆井相連”描繪了五通橋製鹽場景。到1947年,五通橋共有鹵井5805眼、灶935戶,年均產鹽達5萬噸,最高年份達6萬噸,直接、間接依靠鹽業為生者達6萬餘人。民間流傳“金犍為、銀富順”(“金犍為”實指五通橋),“千豬百羊萬石米,不及橋灘一早起”之說,反映了五通橋曾經的繁榮。(PS:燒的煤都已經有好幾座山了,稱為碳包山)

趙君陶在五通橋

1927年8月,中共四川省臨時省委派遣鍾善輔到五通橋從事革命活動,積極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從此,五通橋有了革命鬥爭的歷史。三十年代末期,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的重要領導人趙世炎同志的妹妹趙君陶(當時化名趙郁仙)老師攜子女李鵬、李瓊來到五通橋,以通材中學教師的身份,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趙君陶同志組織學生成立“晨呼隊”,每天清晨在市區邊跑邊呼口號、唱抗日歌曲,宣傳抗日。共和國第四任總理李鵬也曾在通材國小讀書,在五通橋度過了孩提時期一段難忘的時光。

劉伯承在五通橋

1924~1925年間一位史上叱吒風雲者曾來此養傷,他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劉伯承元帥。劉伯承曾在1923年四川境內的南北戰爭中,不幸右腿受傷,後嚴重感染,幾乎截肢,後接受老同學張仲銘(人稱張二旅長)的建議到五通橋養傷。1924年1月24日,張二旅長親自護送劉伯承來橋。養傷期間,劉伯承多次乘船逆水而上至沫溪河畔的曾店兒,飲茶垂釣,並做有詩一首:
蒼山透迤盡天涯,綠野郊原覆菜花;溪船盪破山花影,且置香茗換浮槎。
1925年,劉伯承離開五通橋。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