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zhú shǐ fú ㄓㄨˊ ㄕㄧˇ ㄈㄨˊ竹使符
詞語解釋
(1). 漢 時竹製的信符。右留京師,左與郡國。凡發兵用銅虎符,其餘徵調用竹使符。《漢書·文帝紀》:“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亦省稱“ 竹使 ”。《後漢書·杜詩傳》:“舊制發兵,皆以處符,其餘徵調,竹使而已。” 王先謙 集解引 惠棟 曰:“ 鄭康成 《周禮》注云:‘今日徵郡守以竹使符。’”(2).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 南朝 梁元帝 《侍中新渝侯墓志銘》:“三分竹使,再徙建旟。” 唐 房孺復 《酬竇大閒居見寄》詩:“名慚竹使宦情少,路隔 桃源 歸思迷。” 宋 蘇軾 《送翟安常赴闕兼寄子由》詩:“ 中山 保塞 兩窮邊,臥治雍容已百年,顧我迂愚分竹使,與君談笑用蒲鞭。”
(3).借指州郡長官。 唐 張九齡 《登荊州城樓》詩:“自罷金門籍,來參竹使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