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變釉鷓鴣斑紋盞

窯變釉鷓鴣斑紋盞

窯變釉鷓鴣斑紋盞,本品創作於南宋時期。屬於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宋代名窯之一。窯址在今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因宋時屬建州建安縣(今建甌),故名。建窯始於晚唐,到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而衰於元,至清代而終。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聞名於世。

窯變釉鷓鴣斑紋盞 窯變釉鷓鴣斑紋盞

建窯原是江南的民窯,北宋晚期由於“鬥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字樣。這種瓷器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其中以茶盞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後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於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除此之外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均為建窯名品。鷓鴣鳥的羽毛為紫赤相間的條紋,外觀同鵪鶉、沙雞相像,胸羽白點正圓如珠,為其他鳥類所沒有,“鷓鴣斑”就是鷓鴣鳥其胸部遍布白點正圓如珠的羽毛,因為這種胸部散綴圓珠白點的羽毛,正是鷓鴣所獨具的風韻。鷓鴣斑盞,堪稱是土與火“直入人心”的碰撞。它的燒成受坯、釉、窯溫和還原氣氛的嚴重製約,燒成範圍極窄,難度極高,甚至比“兔毫”還難,因此也比“兔毫”更名貴。鷓鴣斑盞也稱建窯油滴盞,因為它也像水面上飄浮的油珠,被日本稱為油滴。

宋時建窯產出的黑釉瓷產品,主要以曜變、金兔毫、銀兔毫、油滴、鷓鴣斑紋為主。“建盞”是在窯內高溫焙燒的過程中,通過火的藝術,使釉面產生各種自然奇特的斑紋。在古時,這些斑紋人工難以控制,形成的各種變幻莫測的釉色,讓人感覺象宇宙星空的景色,精美絕倫,給人以質樸、典雅的美感。屬於我國古代結晶藝術釉,是宋時建窯的傑出成就。有關專家認為,南平市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燒制出以往所沒有的天目瓷,其製作的建盞,在器形、釉色和本質結構上均達到“形似、神似 、質似”的藝術水平。

由於這類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易變,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變化,要燒制一件外觀沒有缺陷的,又具有美麗斑紋的建盞是很困難的,即使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所產出的建盞,成品幾率低,優秀的建盞在市面上更少。其中曜變盞斑紋光彩奪目,異常絢麗,在建盞中最為珍貴。在當時人工傳統燒制幾千萬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兩件曜變斑盞。燒制上百萬件中,得到一兩件油滴斑盞,“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三件曜變斑建盞,分別珍藏在日本靜嘉堂文庫、藤田美術館和龍光院,被該國視為國寶。據公元1511年出版的日本《君台觀左右賬記》史冊里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從這裡不難看出,建盞燒制出的黑釉碗盞,其價值高得令人瞠目。”

建盞的工藝特點表明,燒成一件完美作品,必然伴隨著大量的廢品和次品,從我們走進古窯遺址,就會看到那漫山遍野地瓷片,說明了宋代建窯藝人,要燒制難度大,成功率低的茶碗,是因流行於宋代的鬥茶文化藝術,也充分說明了建窯的歷史與鬥茶歷史息息相關。

窯變釉鷓鴣斑紋盞 窯變釉鷓鴣斑紋盞

此類鷓鴣斑紋盞,燒制略有不同於北宋燒制的窯變釉建盞。本品由建窯黑釉茶盞胎體為本,於窯溫中進行窯變,此類窯變有更為學術性名為曜變,炫彩奪目,從而形成類似極光異彩紛呈的現象。成形之後,進行二次施釉,於茶盞上點上白釉,再次進行燒制,形成鷓鴣斑紋盞。

以本品窯變釉鷓鴣斑紋盞為例,此盞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底部露胎,刻有“供御”字樣。窯變釉絢麗多彩、異彩紛呈,在黑釉里自然浮現著大大小小的斑點,圍繞著這些斑點四周還有紅、綠、天藍等彩色光暈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閃耀,而且從器皿的整體來看,也會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現大面積的色彩變幻,其妙無窮,充分體現出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美景的嚮往。而正因為此盞燒造之困難大,產量稀少,故具有極高的觀賞性與收藏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