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內氣流

立窯煅燒最根本的就是穩定底火,使窯內的熱工制度穩定就需要控制好高溫層的位置和厚薄,只有底火平穩,才不會出現偏火、減少漏生,使熟料的燒失量和游離氧化鈣降低,提高熟料質量和立窯產量。

前言

目前,我國大部分機立窯的窯形是單喇叭式即喇叭口以下為直筒式窯,這種形式缺陷很大。一是影響熟料下移卸出,尤其當喇叭口角度不適當時,收縮後的熟料不能順利地通過冷卻帶卸出,影響立窯產量;二是通風不良,窯風從底部進入窯內後,受到物料的阻力,加之窯壁與物料之間的空隙大於窯中間,會造成“中風不足,邊風過剩”,影響煅燒;三是窯底部有3米多高的窯內壁是鑄造襯板和鋼磚砌成,而上部則全用耐火磚砌成。運行後耐火磚磨損較快,而襯板、鋼磚磨損較小,會使立窯在鋼磚、襯板處形成一道凸出環形鋼圈,造成卸料困難,甚至卡窯。

簡介

根據目前立窯窯形和通風形式,要達到底火平穩、不拉深、高溫熟料又得到急冷是很困難的,需要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工人進行操作,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底火拉深和偏火現象,使立窯燒成不穩定。

在供風方式上,大部分立窯是從底部通風,即經卸料器進入冷卻帶,由下而上經高溫帶、預熱帶從煙囪排出。這種形式由於受到窯中物料阻力的影響,必然會引起汽流分流現象。中部風少,邊部風大,由於氣流在窯截面上的不均勻分布,給立窯操作帶來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直接影響熟料的冷卻和熟料質量。

影響

影響氣流均勻分布的根本因素是阻力,由於窯內物料堆積和受窯壁的影響,窯周邊的空隙率總是大於窯中部,這樣,窯周邊的氣體流量、流速也就大於窯中部,就出現了多年來立窯操作中暴露出來的“中風不足,邊風過剩”這一有待克服的技術難題。

對此,我們曾在《水泥》1988年第8期上發表了“對新型水泥立窯構想與探討”。這次“水泥立窯中心通風技術研究”課題就是對該構想的一部分實踐。該課題被山東省科委列為1989~1990年技術研究項目。現已達到了省科委下達指標內容:“改善立窯中心通風,提高熟料質量,降低能耗”。研究試驗效果也超過了預計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