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窩洛子社區位於青島市黃島區柳花泊街道辦事處駐地東北2公里處,面對青珠山(青龍山),背依龍雀山(靈鵲山),東與黃泥崖社區毗鄰,西與宋家塋、花林社區隔嶺相望。社區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有9溝(黃道溝、霹靂石溝、王家溝等)、2嶺(南嶺、黃花嶺)、4座山(青珠山、龍雀山、鵓鴿山、七甲山)。
歷史
最早居住在此的是魏氏族人,明末清初形成村落,稱“黃鐸村”。後來薛姓人丁興旺,魏氏子嗣漸少,村中事務全靠薛姓人掌管,村莊又處在兩山一嶺的低凹處,清康熙末年,薛氏人改村名為“薛家窩洛子”。1945年後,簡稱“窩洛子村”。這裡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1984年,村民薛永俊在院內打井時,曾挖出過商周時期陶器4件。據傳,新中國建立前,附近曾有數座宋代墳墓。
社區大西崖西南部有一條深溝,傳說當年溝邊有一巨石,在一雨夜遭到雷擊,故名“霹靂石溝”。溝邊有一泉,稱“霹靂石溝泉”。該泉冬暖夏涼。傳說某年此泉竟冒出稻糠來。因當地不種稻,故有人猜測泉水與南方水脈相連。
人口
2004年8月改村為社區。全社區共314戶,1030口人,其中漢族人口1026人,少數民族4人。有耕地550畝,山林939畝,果園442畝,退耕還林220畝。
自然
社區轄域南、西、北高,東部低,有一河、二嶺、四山、九條溝。河內常年流水不斷;嶺上梯田平整;山上松槐密布,蒼翠茂盛,桔梗、苦參等中草藥材比比皆是;溝中喬木、灌木、蔓草橫生。在諸山中龍雀山最大,大頂子(大北頂)最高,海拔350.9米,山勢險峻,怪石嶙峋,“金魚灣”、“神泉子”等在20世紀50年代前的原跡尚在,清代鹹豐年間當地居民為對抗捻軍留下的石阡圍牆無損。登巔環視,令人心礦神怡,留戀忘返,是爬山觀光的好去處。
境內水資源豐富,社區中間河道之水一年四季潺潺東流,從未乾涸。坊子泉(已建成大口井)、西老井等,泉眼極旺,水深常年保持4米以上,今晚取盡,翌晨復原。霹靂石溝泉子,冬季熱氣繚繞,夏天冰涼刺骨,不混濁,無污染,水質甘甜,除供社區千餘口人的生活用水外,還整日溢出盈盈,用於澆灌農田,出水量之大當地無雙,估計僅此一泉可供萬人生活用水。
域內土質肥沃,大部分是黃黏土、青沙混成的有結構土壤,土質疏鬆,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尤其栽培果樹、黃煙、瓜類、蔬菜等,產量高,風味純正,品質極佳。
建設
窩洛子社區,西臨高速公路出入口,疏港路縱穿南北,北有陳大路,東西貫通,十分便利。毗鄰同三高速公路和正在施工的濟青高速公路南線,更為社區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居民房舍不斷更新,人均住房從建國初期的7—8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0餘平方米。主街道基本亮化,已硬化的2600餘平方米砼路面,煥然一新,舊村改造正在逐步進行。
社區居民素有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家致富的創業精神。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從“千買賣、萬買賣,不如翻土塊”的傳統產業轉向了第二、三產業,經濟效益連年遞增,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584萬元,人均純收入5613元,比2002年人均增加了1410元,在柳花泊街道辦事處名列第五位。社區居民安裝電話 210 部,有線電視 270 家,有 700 餘人參加了養老保險,已領到養老金的 230人。299人參加了城鎮醫療保險,682人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占總人口的95%以上。
窩洛子社區黨員、幹部、居民將團結一致充分利用本社區地域大、土地多、山場廣、水資源豐富、有利條件,為構建青島市新的經濟建設重心做出更大貢獻。
名勝
坊子泉在社區前河中段南邊也有一泉,名坊子泉。20世紀30年代,村民薛秀田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寬60厘米、長約80厘米的水池。池邊一角留有出水槽,槽外端安放一直徑20厘米的搪瓷碗。泉水經水槽、瓷碗後流入前河。泉水匯入河水後,流淌20米遠水流竟清晰可辨。盛夏時節,泉水冰涼刺骨;寒冬臘月時,則見陣陣熱氣繚繞。20世紀50年代前,每到夏季,過路之人無不來此品嘗一番甜津的泉水。“坊子泉”的美名,遠播至諸城、高密、安丘等地。1959年修建窩洛子水庫後,坊子泉也被淤埋。
土地廟社區東部曾有一座土地廟,始建於明末,1941年重建。據土地廟右壁上的石刻記載,建廟時該村屬萊州府。據今人回憶,土地廟坐北朝南,磚石結構。東、西院牆較低,南牆兩端有兩個拱門,高約2米、寬約0.8米。院內正中有一方形石屋,小拱門,門前擺有石香爐。石屋內塑有土地爺像,藍袍、長髯、善目。東邊院牆上有一石碑,高約1米。其上刻有全村公共林場位置等事項。石屋東、西兩側,各有一間青磚圓頂小廂房,內供神像。石屋後面有小廟堂一間,一門兩窗,前出檐,兩端翹角,小青瓦披頂。堂內塑有泥質土地奶奶神像。土地廟前,有椿樹10餘株,胸徑在0.3米以上。廟東側石牆下,有枸枳圍牆一道。地上建築惜於1965年被全部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