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傑羅姆與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馬,偷偷地彼此愛戀著,他們的愛情也得到了周圍人的支持,他們以全部的純真與熱情,一心只想為對方而變成更好的人。但愛得愈深,愈不能忍受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不完美,尤其是當阿莉莎目睹了母親與他人私奔、妹妹過著平淡而又毫無愛情可言的婚姻生活後,而愈加不能忍受任何阻礙通往完美愛德的崎嶇,她甚至將自己的存在看做傑羅姆穿越“窄門”、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礙。於是她轉向迷狂的宗教信仰,為了讓愛人更加自由地到達天國彼岸、獲得比愛情所能給與的平凡幸福“更好的”東西,她選擇了逃離,最終孤獨死去。
創作背景
個人背景
童年的紀德異常淘氣,最愛好的事情就是趁保姆不注意把其他孩子辛苦搭建好的砂房子摧毀。或許因為母親的管教太過嚴厲,年幼的紀德無法自由表達自己,因而通過這種行為來發泄心中的不滿,反抗母親的信念。成人後,他費盡周折終於娶了深愛的表姐為妻,卻僅僅滿足於柏拉圖式的精神交流。他眼中的愛情是極為聖潔的,而性則是罪惡的,這樣思想使他根本無法對妻子產生欲望。與此同時,他覺察出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確切地說是戀童癖,少年青春美麗健康的身體令他著迷,他過起了一種精神之愛與肉體之愛完全割裂的生活。他的小說《窄門》就是這種生活的產物。
創作過程
《窄門》是紀德用了大概十七八年的時間進行構思的作品,其最早的構思來自於他母親的家庭教師兼好友安娜砂克爾頓小姐的人生結局。紀德原本想用《克萊爾小姐之死》作為這部作品的名字,後來又在《窄道》和《窄路》進行了選擇,最後取意於《聖經·路加福音》中耶穌的話:“你們要努力進窄門”,將題目確定為《窄門》。《窄門》寫完後,紀德讀給他的表哥聽,表哥對書中毫無節制的虔誠和對《聖經》的大量引用表示懊喪,紀德隨後就刪減了將近三分之二。
《窄門》完成於1908年10月,是紀德在創作成熟時期發表的一部作品。《窄門》最初是作為一部連載作品在1909年的《新法蘭西評論》上連續出現的,並沒有受到人們太多的關注。1909年7月初,《窄門》的單行本發行,產生了一些影響。
人物介紹
阿莉莎
阿莉莎在孩提時候,看見她的母親在另一個男人的懷中,這無意撞見的景象,向她說明了世界的醜陋和愛的淪落。當愛在阿莉莎和傑羅姆之間產生生長,恐懼也在他們心中生長:害怕任何肉體上的愛會帶來幻滅。阿莉莎的早年經驗,她因為母親淪落所受的苦,以及她嚴格的宗教訓練,使她避開我們通常所謂的現實,依據自己對純潔的理解,重新塑造自己的生命,但是她的理解觀念不但與現實對立,甚至使周遭的現實力量都歸於無效。雖然理論上來講,紀德反對阿莉莎這種看來徒然而沒有自由的生活方式,並且加強隱藏在她的追求里的悲劇反諷意圖。雖然阿莉莎在最後時刻充滿了孤獨與絕望,《窄門》仍然是二十世紀精神生活最成功的小說之一。阿莉莎已經被後來的讀者所接受,在大家的眼中,她並不是一個心智錯亂、受折磨的精神病個案,而是一個勇敢的女主角,為了愛人傑羅姆願意犧牲自己愛情的偉大形象。
《窄門》中的阿莉莎是一個極度崇尚聖潔的人,而目這種聖潔是一種近乎神化的品質,進入天國是她所追求的唯一目標。也就是她對這樣一種純粹化道德的極度迷戀使她走向了神秘主義,走向了死亡。在描寫人物的內心活動中時,紀德引入了阿莉莎的日記這種敘事形式。通過日記,讀者可以感受到阿莉莎對傑羅姆深入骨髓的愛戀,然而在神秘主義和嚮往聖潔的心理的雙重驅使下她又不得不下定決心,抑制自己對傑羅姆的感情,甚至遠離他。阿莉莎苦苦掙扎於情感與信仰的矛盾之中,精神心理痛苦糾結,只能在日記中將自己承受的壓力和矛盾,將自己在絕望時對上帝的呼告用文字的形式抒發出來,日記成了阿莉莎唯一抒發自己感情的方式。日記中把阿莉莎的心理真實地反映出來,讓她的悲劇性結局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必然性。
紀德所塑造的阿莉莎是在靈肉分離中追求愛情和自我的典範,不同的自我追尋方式使阿莉莎和傑羅姆時時處在矛盾之中。他們之間的矛盾並不是不能解決的,而作品的悲劇結尾卻說明個體在尋找本真自我的道路上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痛苦。
傑羅姆
在書中,傑羅姆是同時作為敘事者和故事經歷者出現的,但顯然阿莉莎才是《窄門》的真正主角。相比之下,傑羅姆的形象要單薄得多。
傑羅姆12歲就死去父親,夏天常去舅母家,與表姐阿莉莎感情。很好一次,他偶然見到有一個穿中尉軍裝的陌生青年與他舅母調情,就趕快走開。來到阿莉莎門前,推開門,房內很暗,他看到阿莉莎跪在床頭上,背朝著窗子,臉頰上充滿了淚水,他就擁抱了她。開始,傑羅姆還並不十分了解阿莉莎痛苦的原因,但他強烈地感到,對於這顆顫抖著的幼小的心靈,這個哭得混身哆嗦的嬌弱驅體來說,這痛苦是太強烈了。當他將阿莉莎緊抱在懷裡的時候,阿莉莎對他說,趁母親他們還沒有發現他窺見到他們的情景時趕快離開,她還囑咐他:“不要告訴任何人,……我那可憐的爸爸一點也不知道……”陶醉在愛情與憐憫中的傑羅姆決心竭盡全力,“要用自己的一生保護這個女孩子,不讓她受到懼怕、痛苦以及生活的折磨”。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窄門》是一個愛情和自由難以協調的悲劇。阿莉莎和傑羅姆的愛情是一種對個性自由衝突的隱性表達。愛情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戀愛雙方的個性和諧,而個體情感的不同顯現在一定條件下會不可避免地與個性的自由發生衝突。自由的倫理必然是艱難的倫理。紀德把心中對自由的思索轉化為具體的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則成為被紀德自己擴大的心靈投影。對於紀德,我們可以把阿莉莎和傑羅姆看成是他的一個複合體。從傑羅姆的角度來講,傑羅姆有著愛慕和追求阿莉莎的自由,認為自己只有在與阿莉莎的相愛中才能獲得一種心靈上的安慰和情感的自主;從阿莉莎的角度來講,阿莉莎雖然也有愛慕和接受傑羅姆愛情的自由,但她認為自己只有在與上帝的對話中才能找到自我和自由。很明顯,他們二人追求的自由和自主是兩個層面的,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在俗世中;另一個在宗教的天國中,在幻境中。到底哪個人的方式是我們所希望的呢?紀德並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一種複合的答案:“思想自由”與“行動自由”的統一。思想自由是行動自由的前提,沒有思想上的轉變,行動也就難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無論是思想的自由還是行動的自由,紀德以他自身的生活經驗和閱歷,不僅向眾人展示了他那顆追求快樂和自由的靈魂,而且更重要地是告訴信奉上帝的選民:人性的自由和本真的自我才是存在的最大理由。
紀德曾經指出《窄門》是“對某種信仰狂熱傾向的批評”。人類給自身製造的最缺乏理性的行動,其中就有宗教狂熱這一項,它常常將人的意志消磨殆盡,然後造成盲目地順從與對個性的嚴重壓抑。小說里,教會並對女主人公的思想並沒有進行直接的侵蝕,只是描寫女主人公對牧師的布道之後的心理變化,及其所產生的深刻影響,然而恰恰就是這種影響把女主人公的愛情給扼殺在了搖籃當中。至於男主人公,他也一樣。在宗教的影響下,他不敢放開自己的感情,讓自由地去愛。他不敢正面面對阿莉莎;與她接近的時候,他卻自以為“配得上她的最好的行動就是馬上離開她”;當決定向她求婚的時候,他多次拖延;想與她親密的時候,他壓抑著自己的熱情。他同阿莉莎一樣,追求在道德上的完美,實現精神的純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卻失去了得到幸福的機會。
《窄門》的敘述方式是一種愛情的倫理敘事,愛情是人倫關係中具有情感價值的一種倫理關係,而性愛是人類社會無法逃避的一個敏感話題,性倫理和道德倫理為我們提供了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紀德就是想通過寫作思考自己時代所處的道德倫理處境,關注個體的倫理思想和道德意識。儘管《窄門》中對這些問題做了十分晦澀的暗示,但是信仰的追求和德行的規約使追求德行和聖潔的主人公都擺脫不了肉慾的誘惑和靈與肉如何統一的困惑。
縱觀紀德其他代表作如《背德者》或《偽幣製造者》,寫的都是孤立入世的掙脫,掙脫家庭,掙脫舊觀念,掙脫道德枷鎖,而《窄門》則盡情描繪著一位黛玉式倍受煎熬鬱鬱而終的幽怨閨秀,體現在阿莉莎身上的將愛未愛與對聖境的嚮往,似乎都在證明:這一次,叛逆的名字叫做孤獨。但其實不然,阿莉莎的性格與糾纏在她心上的絲絲縷縷,恰是紀德本人的精神自畫像,作為深受新教道德觀束縛的青年紀德來說,叛逆固然是一種表達,而關於叛逆本身,也是他鬥爭的一部分,在阿莉莎的求索人生里,初時是為教義而捨棄愛情,到後來竟是為愛人得教義而捨棄自我,又回到了原點,此時的愛與束縛糾纏不清,她的選擇基點仍是愛。而紀德之叛逆,要叛的也不僅僅是年少幽閉的本身,而是整個對生命的態度,選擇燃盡年華,本身是最大的離經叛道。
藝術特色
題目
“窄門”作為小說題目,所含深意不一而足。題記寫道:“你們要努力進窄門。——《路加福音》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節”,全文是“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原意指世人都有原罪,無法自救,只有信仰耶穌基督方能得到救贖,死後靈魂升入天堂即得永生。而要達此目的,必須自我約束、克制欲望、忍受痛苦,對普通人來說這是很困難的,而唯有少數堅持追隨的人才能達到,這就如同進“窄門”。傑羅姆和阿莉莎一生的經歷就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反覆糾結中闡釋著“窄門”所包含的複雜意義。
結構
小說表層講述的是主人公對一段苦澀的初戀往事的回憶,奠定了其恍惚、憂傷的氛圍。然而,除了愛情悲劇外,我們還能從小說中讀出一則關於魔鬼和上帝的宗教寓言,這是小說的深層結構。
隱喻
“伊甸園”、“十字架”、“天堂”、“窄門”是《窄門》中隱含或顯見的聖經象徵符碼,它們構成小說的隱喻世界,把不同的意象納入相似的經驗框架,從一個概念系統轉移到另一個概念系統,讓兩種事物活躍地相互作用,從而釀成深刻的隱喻意義。《窄門》就是一個由“伊甸園—天堂”和“窄門—十字架”組成的雙重隱喻世界,它們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深人,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作品主題的精神實質和價值意義,即尋找精神家園。
作品影響
《窄門》是紀德的代表作,描寫了作者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上的進退兩難的困境,獲得了普遍好評。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eGide,1869—1951)是法國20世紀重要作家。他著作甚豐,體裁多樣,小說主要有《背德者》、《窄門》、《浪子歸來》;散文主要有《人間食糧》、《新食糧》;回憶錄主要有《如果種子不死》;遊記主要有《蘇聯歸本》、《漫遊土耳其》;戲劇主要有《薩烏爾》、《康多爾王》、《俄狄浦斯》等,此外還有大量文論和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