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與蛻變: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觀念形

突圍與蛻變: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觀念形

《突圍與蛻變: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觀念形態》通過對文學作品和作家觀念世界的具體分析,對80年代文學的選擇進行了考察和梳理,對深蘊其中的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各方面的裂變、衝突與重新選擇的複雜狀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而展示了文學在時代變革中的艱難選擇,揭示了時代的觀念形態、文化面貌重鑄的軌跡。 20世紀80年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並不多見的一個變革時期。社會文化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裂變,並於裂變和衝突中進行著艱難的選擇與重構。這個令人振奮而又痛苦的過程在文學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並以審美的方式體現了作家們的思考和選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突圍與蛻變: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觀念形態》全書三十餘萬字,語言通俗易懂,可供研究者參考,亦可供大學生和文學青年閱讀。

圖書目錄

導言:時代的變革與文學的選擇
第一章 反思:從政治開始
一、文學的政治激情
二、對極“左”政治的控訴
1.最初的控訴
2.反思中的深化
3.幾個批判重點
4.一個基本出發點
5.直面現實中的陰影
三、對官僚主義的批判
1.關於官僚主義
2.一個老課題的新拓展
3.“公僕”與“主人”之間
4.官僚特權問題的揭示
四、對專制傳統的沉思
1.中國的政治傳統
2.各式各樣的“家長”
3.田家祥的人生曲線
4.趙炳性格的啟示
五、觀念世界的考察
1.現代政治意識的殘缺
2.道德評判與政治評判
3.理想世界的迷霧
第二章 覺醒的經濟意識
一、經濟意識的裂變與強化
1.傳統經濟意識及其文學表現
2.經濟意識的強化及其歷史契機
3.政治反思中的經濟圖景
二、面對農村經濟的變革
1.土地承包帶來了什麼?
2.農村經濟結構變革的反映
3.觀念嬗變的歷史存照
4.秋天的思索:面對改革之果
三、在商品經濟大潮面前
1.潮前的潛流:重新認識商業和商人
2.“個體戶”形象的色彩
3.舊秩序打破之後
4.大潮之下的失衡
5.大潮中的觀念衝突
6.如何面對市場
四、金錢,是天使還是魔鬼?
1.金錢與道德
2.金錢與權力
3.商品經濟意識與傳統審美觀念
五、作家筆下的經濟問題
1.體制障礙
2.權力干擾
3.扭曲的市場
第三章 倫理的覺悟
一、覺醒的人與崛起的個體
1.人的重新發現
2.突圍的個性主義
3.衝突:面對崛起的個性
4.一個理論問題的辨析
二、婚戀倫理的裂變
1.走出永恆的幻影
2.專一美德的危機
3.世俗化與快樂原則
三、家庭秩序的顛覆
1.短暫的序曲:傳統親情的追尋
2.審視之一:家族價值與個人價值
3.審視之二:男性與女性
4.審視之三:長者與幼者
四、對國家的情感認知
1.愛國主題的延伸
2.愛國情感的深沉化與複雜化
3.衝突:從《雪落黃河靜無聲》說起
第四章 文化意識的碰撞
一、80年代初期文學的文化意識
1.風俗人情的魅力
2.詩界“尋根運動
二、歷史觀念的啟迪
1.一個根本缺陷的發現
2.歷史視野的拓展
3.歷史進化觀念的再確立
三、尋根運動與文化意識的強化
1.尋根運動的興起
2.文學之路與文化之根
3.文化危機感與現代化焦慮
四、回首尋找散落的輝煌
1.文化回歸意識的複雜背景
2.弘揚儒家文化的流脈
3.再現道家的人生哲學
4.傳統人天觀的重新發現
5.面向民間的探尋
6.文化回歸的歧途
五、民族文化傳統反思
1.回到“五四”之路
2.文化批判的時代指向
3.可喜的收穫
4.批判者的局限
第五章 生命意識的沉浮
一、生命意識的復甦和生長
1.血泊中的復甦
2.進發的生命激情
3.個體生命價值的增長
二、高高揚起生命的旗幡
1.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漫遊
2.生命活力的呼喚
三、探尋生命深層的奧秘
1.性意識的潮流
2.回到生命的根本
3.正視生命本能的力量
4.女性詩人的吶喊
四、面對生命與文化的衝突
1.嘆息:面對生命的萎縮
2.叩問:面對兩難境地
五、生與死的徹悟與困惑
1.死亡的悲劇意識與中國傳統
2.徹悟之後(1):虛無的宿命
3.徹悟之後(2):執著的過客
4.徹悟之後(3):無畏與瀟灑
六、苟活者及其人生哲學
1.苟活者的世界
2.創作主體的哲學認同
3.主體的沉沒與精神的萎縮

文摘

第一章 反思:從政治開始
一、文學的政治激情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文學開始復甦,在其發展的最初階段,首先顯示的是一種強烈的政治激情。作家們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意識,文學作品呈現了鮮明的政治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中國大陸文學是一種政治性的文學——密切關心政治、思考政治並直接參與政治鬥爭的文學。它有強烈的社會憂患意識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而這種憂患意識和使命感主要表現在作家們的政治激情和由此而產生的政治主題兩方面。它鮮明地反映著那個時代的政治風雲,體現著一個時代的作家對政治的關注和思考。
文學的政治激情是特定的歷史所形成的。它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情緒在文學中的體現,是活躍於文壇的創作主體思想和心理的體現,是各種複雜因素所形成的一個必然結果。它適應著撥亂反正的時代要求,同時又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
當然,這一現象可能與中國當代文學所形成的特殊傳統有關。中國當代文學在幾十年的曲折發展中形成了一種相當牢固的傳統:密切關心政治,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文學曾經被規定為政治機器的一個部件。經過長期的思想改造和實踐訓練,作家們早已習慣了以自己的創作去配合政治工作或充當鬥爭工具。從40年代到60年代,為政治服務的傳統一步步強化,到“文革”時期終於達到它的頂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