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
片名:空中之物Après mai (2012)
又名:Something in the Air / 五月之後
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主演:克萊門特・麥提耶、蘿拉・克雷頓、菲利克斯・阿曼德
類型:劇情
片長:122分鐘
地區:法國
製作/發行公司:MK2 Productions
劇情概要
1970年代初期,各種各樣的思潮撞擊著這個脆弱的年代。而影片的主人翁吉爾斯就生活在這一片慌亂和雜亂之中。在不同思潮的影響下,吉爾斯積極參與著各種政治運動,他熱愛攝影和繪畫。雖然他的朋友指責他,說他政治形態不夠堅決,但是吉爾斯還是我行我素地艱難的活著。可是,在一系列關於愛情、政治方向、意識形態的挫折和選擇之後,吉爾斯和他的那群朋友不得不做出果斷的選擇,他們要在亂世中找準自己的位置。
導演阿薩亞斯認為,這部同樣講述法國“五月風暴”時期的影片具有自傳性質,力求用不同的角度,來描述那個經典的時代。而對於片中的青少年表現出來的對政治的狂熱,在現代社會不可能再出現了,一如當時的“反文化”運動本身。
幕後花絮
奧利維亞・阿薩亞斯是2011年坎城電影節上擔任評審的唯一的法國人,《電影手冊》影評人出身的他被認為是“知識分子”口味的代表。在電影節之後,阿薩亞斯已經在著手籌備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五月之後》(英文名《Something In The Air》)。該片故事發生在70年代,主角是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堪稱是他早期作品《所有那個年紀的男孩女孩》、《冷水》、《八月底九月初》等片的續集,但在經歷了大獲肯定的《夏日時光》和史詩傳記片《卡洛斯》之後,很難想像阿薩亞斯會再回到從前的個人的搖滾化的敘事當中。的確,阿薩亞斯表示《五月之後》不僅僅是一個“法國故事”,而且是關於“70年代的整個世界”,也將是他對於那個激情燃燒歲月的全面回憶。《五月之後》由法國MK2與美國IFC合拍,使用法語、義大利語和音樂拍攝,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明年坎城很可能會為它留下首映的位置。
影片《空中之物》將背景設定在“五月風暴”三年之後的1971年,當時學生運動依然十分頻繁,對於同樣親歷過那段歷史的導演來說,影片並非完全是自傳,他說:“影片的背景是五月風暴事件之後的日子,主人公也並非當時學生領袖,而是一群想要發現世界的高中生。”同時導演也認為幾位小主人公的背景也是各有不同,並非都是和自己一樣的“小資”出身。對於片中警察騎摩托毆打學生的鏡頭,導演坦承當時確有這樣的特殊警察,後因有學生在衝突中死亡,這個特殊部隊才被解散。關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社會變革,已有眾多影片對此展開討論,而聚焦於年輕人的也不在少數,例如貝托魯奇的《夢想家》等。而導演阿薩亞斯認為《空中之物》更浪漫也更貼近現實,他說:“和那些影片相比,我認為這部影片更真實同時也更浪漫一些。在片中有愛,有自然,有感傷和溫柔。我想通過影片呈現出那個時代的不同面貌。”
在影片中,幾位少年演員的角色都對政治懷有濃厚興趣,當被問到現代的青年對政治的感覺時,主演克萊門特說:“當時人們對政治很感興趣,但是現在的青年就對政治不聞不問。”另一位主演則一針見血的表示:“當時的人們對未來有信仰,認為能夠通過政治來改變世界;而現在的青年根本不相信能通過政治來改變世界,所以他們對政治漠不關心。”與“政治青年”同樣消失不見的,也許還有風起雲湧的各種“反文化運動”。對此,導演認為正是當時信息的不透明化,才造就了各種運動,他說:“我認為反文化運動的實質,其實就是‘少數族群’尋求溝通的運動。例如各種搖滾樂隊、詩人等等都是處於‘地下’狀態,他們尋求與其他人的溝通。而在信息化的現代,已經不存在這種‘少數族群’,所以也不會再有當時那樣的文化運動。”在影片中,幾位青年也談到媒體對於人們的控制,當被問到電影是否一樣是一種媒體控制時,導演阿薩亞斯說:“我認為電影並不是一種傳播方式,而是一種溝通方式,是藝術。電影表現的是當時社會中的矛盾,人們通過觀看電影,利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我拍攝影片的目的不是為了傳播一種信息或者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