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這種結構最初可能源自古希臘。由於當時的主要建築材料──石塊,大多是切割成一定的規格。建造廟宇時,建築師只要定出柱子的大小和間距比例,設計就算完成了。
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師利用此法更為靈活。大教堂每個柱距都相同,各泥瓦工可自行設計裝飾。
18世紀,鋼鐵實現了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並開始在建築中使用鋼鐵預見製件,預製件可在工廠內成批生產,然後運往施工現場進行裝配。這使積木式結構建築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代表建築
第一座完全採用積木式結構、並大量使用預製件的大型建築,是1851年為倫敦“萬國”博覽會建造的“水晶宮”,它是由原德溫公爵的園丁領班帕克斯頓主持設計建造的。3300根生鐵柱和與之相連的熟鐵大梁,規格全部相同。建造兩根柱和三條梁的開間,用一台小起重機把柱子在預製混凝土基礎孔上豎立起來。只需16分鐘;二樓柱子插在下層柱頂的承孔內,然後裝置三樓的柱子。整個建築物長555米,寬135米。如果不用此法,是不可能在9個月內完成設計和施工的。
以色列建築師薩夫迪為1967年蒙特婁博覽會設計建造的公寓大樓,也許是積木式預製建築的最高成就。預製件像一堆極大的兒童積木,每塊是一個臥室或起居室,預先在工廠造好,並附有一切設備,包括設在牆內的電路和上下水管道,可以在工地以不同方式組合。預製用豎鋼索固定在混凝土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