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薊馬

稻薊馬

稻薊馬所屬節肢動物門,中國各稻區普遍分布。長江流域和華南稻區發生較多;也見於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和東南亞。

基本信息

簡介

稻薊馬稻薊馬
昆蟲綱纓翅目(Thysanoptera)。作物害蟲。主要以成蟲和若蟲銼吸葉片或花器汁液為害水稻。常見種類有薊馬科的稻薊馬 (Baliothrips biformis ) 和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 ), 以及管薊馬科的稻管薊馬(Haplothrips aculeatus)。
學名: Chloethripsoryzae(Wil.)
寄主:水稻、小麥、玉米、粟、高粱、蠶豆、蔥、菸草、甘蔗

為害特點

成、若蟲以口器銼破葉面,成微細黃白色斑,葉尖兩邊向內卷折,漸及全葉捲縮枯黃,分櫱初期受害重的稻田,苗不長、根不發、無分櫱,甚至成團枯死。晚稻秧田受害更為嚴重,常成片枯死,狀如火燒。穗期成、若蟲趨向穗苞,揚花時,轉入穎殼內,為害子房,造成空癟粒。

形態特徵

稻薊馬稻薊馬
成蟲體長1~1.3毫米。體黑褐色,觸角7節,第2節端部和第3、4節色淡,其餘各節褐色。

分布

中國各稻區普遍分布。長江流域和華南稻區發生較多;也見於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和東南亞。

生活習性

稻薊馬稻薊馬
寄主植物有小麥玉米、游草、、看麥娘等,主要在秧苗期和分櫱期取食稻葉,為害嚴重時稻葉捲縮枯黃,甚至稻苗枯死。
在江蘇一年發生10~13代,福建中部約15代,廣東15代以上。以成蟲在雜草心葉內過冬,但廣東可終年繁殖。成蟲白天隱藏,晨昏或陰天在葉面活動。有趨嫩綠禾苗產卵習性。卵散產在稻葉表皮組織內。每雌平均產卵50粒左右,有孤雌生殖。初孵若蟲先在心葉、葉腋處取食,隨後分散。被害葉出現白色小斑,後葉尖漸縱卷而枯萎。若蟲常群集秧苗為害。水稻品種混栽、提早栽插,可為稻薊馬提供食料條件,施肥過多,也加重為害。稻薊馬的天敵主要有花蝽、微蛛、稻紅瓢蟲等。防治措施包括清除雜草以減少蟲源;加強肥水管理以促使稻苗健壯,以及施用易衛殺、殺蟲雙或亞胺硫磷等農藥和保護天敵等。

發生規律

稻薊馬生活周期短,發生代數多,世代重疊,多數以成蟲在麥田,茭白及禾本科雜草等處越冬。成蟲,常藏身卷葉尖或心葉內,早晚及陰天外出活動,有明顯趨嫩綠稻苗產卵習性,卵散產於葉脈間,幼穗形成後則以心口十上產卵為多。初孵幼蟲集中在葉耳、葉舌處,更喜歡在幼嫩心葉上為害。7、8月低溫多雨,有利於發生為害;秧苗期、分櫱期和幼穗分化期,是薊馬的嚴重為害期,尤其是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受害更全。

防治方法

稻薊馬稻薊馬
1. 農業防治:調整種植制度,儘量避免水稻早、中、晚混栽,相對集中播種期和栽秧期,以減少稻薊馬的繁殖橋樑田和輾轉為害的機會。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適期適量追施返青肥,促使秧苗正常生長,減輕為害。防止亂施肥。
2. 化學藥劑防治在若蟲發生盛期,當秧田百株蟲量200~300頭或卷葉株率10%~20%,水稻本田百株蟲量300~500頭或卷葉株率20%~30%時,應進行藥劑防治。策略是“狠治秧田,巧治大田;主攻若蟲,兼治成蟲”。①用35%好年冬(丁硫克百威)種子處理劑拌種:用藥量為乾種子重量的0.6%~1.1%,在常規方法浸種後拌勻藥劑,然後踏谷播種。②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噴霧:每畝用藥30~40毫升,加水50千克。③用40%樂果乳劑超低容量噴霧:每畝用藥100毫升,加水200毫升。
3.防治指標:常見卷葉苗,葉尖初卷率約15%-25%,則列為防治對象田。

分布

遼寧、寧夏、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節肢動物門(纓翅目、等翅目)

節肢動物門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通稱節肢動物,包括人們熟知的蝦、蟹、蜘蛛、蚊、蠅、蜈蚣以及已絕滅的三葉蟲等。全世界約有110~120萬現存種,占整個現生物種數的75-80%。節肢動物生活環境極其廣泛,無論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有些種類還寄生在其他動物的體內或體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