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程德馨醬園創建於清代,為徽派醬菜的代表。代表性產品三伏醬油、八香什錦菜、七稥醬聞名徽州及江浙贛地區。
醬園——徽商的歷史選擇
“民以食為天”,吃是第一件大事,醬園業順應了百姓的需求自然興旺,它經營的業務是人們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它就占有五件,柴、茶除外,所以即使在動盪的年代,它也不至於會倒閉。因此,醬園業中以百年老店居多。醬園前店後坊,前店銷售成品,後坊手工製作,店堂按照右醬左米陳設,(右稱濕櫃,左稱乾櫃),濕櫃出售酒、鹽、醬、醋、鹽、醬菜、乳腐、豆腐乾,以缸罐陳列、散打為主;乾櫃售賣米、面,罐裝食品為主。老百姓去了一趟醬園店,可以買回來大部分的日常飲食所需。醬園後坊經營醬作、酒作、醋作、乳腐作、豆腐乾作等五作。過去經營醬園需要雄厚的資本,大戶均有數畝甚至數十畝地的大作場。大作場上排滿上百隻大醬缸,釀造的醬油、醬菜上覆尖頂箬葉蓋,晴則去蓋曝曬,雨則遮蓋防雨。
醬園業的人事制度等級分明、職稱很多。有所謂“四巨頭”之說,即經理、賬房、批賬、發貨。他們與中層職員、普通職員、學徒部屬於“先生”一類。另一類稱司務,司務中除醬油司務外,還有敲壇司務(檢修缸壇),竹匠司務(修理竹器)。同時,在先生中又有本店學徒出身和外來客師之分,在司務中又有長工和臨時工(幫工、替工)之別。經理和帳房部單獨對老闆負責,接受老闆委託,所以兩人部互相提防,各不得罪。
舊時醬園,都有一個“官”字,稱官醬園。因為開設醬園必須捐得經營鹽的執照——“鹽幀”。鹽幀,是一塊用火鐵烙有“官鹽”兩字的木牌,意為“官準經營,不用私鹽”。有了鹽幀,就可在醬園兩字前面冠以“官”字,官醬園的頭銜由此而來。鹽幀非一般商人所能領到,開醬園的或是達官貴人,或與官衙有關係,所以官醬園的門面仿官府,高牆石門,以顯示其氣勢。1931年實行“新鹽法”後,官醬園三字成了行業照牌名稱,各店家均可用。
官醬園向官府交納鹽稅是以造醬缸來計算的。造醬用缸分正缸、副缸、備缸,一隻正缸可有兩隻副缸三隻備缸。按規定,正副缸要交稅。正缸每隻每年課稅銀5兩,副缸每隻每年課稅銀2.5兩。因此醬缸越多,醬園的規模越大。
醬園的經營思路也很重要,循環經濟的巧妙構思也值得今人學習思考,醬園經售鹽為制醬必需,醬可製成醬油,又可制醬菜;用米釀酒,用酒製作乳腐,乳腐又作豆腐乾;銷售面米、米釀酒、面制醬,樣樣連環搭配,原料統一採購,自製自銷,省去不少中介盤剝。大多數醬園兼營糧食其中還有個道理,那就是充分利用延擱資金,掌握價格規律,醬園業造貨期自每年四月起,此時購進大量豆麥、而八月份出貨銷售,所得現金不能擱起來,就趁農民糧食收割後必須如期用現金繳租完稅之機,降價用剩餘資金收購糧食,翌年三四月青黃不接,糧價回升,又可出清存貨,趁新麥上市低價收進制醬原料,他們看清貨源行情,把握時機一進一出,利潤可觀,如此有道經營,自然興旺不絕。醬園業投資規模大,資金周轉慢,但又是一個幾乎可以包賺錢的行業。一旦投資,收入穩定,利潤豐厚,風險較小,一般毛利率可達40%,淨利率可達20%以上。所以徽商趨之若鶩,利用雄厚的資本在江南醬園業中占據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