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著《沿著青藏鐵路》
序
著名的西藏作家馬麗華為《高山反應》作序
通往西藏的未竟之旅(代序)以醫學名詞為這部紀實作品命名,使人略感意外,也不免懸念。此一“高山反應”,誠為主體的人對於客體的“高山”即西藏為對象的良性互動。非指生理方面,惟在精神心靈——確切而言,此一“高山反應”特指程氏一家四代綿延不絕的西藏情結。
這一情結始於父輩的20世紀30年代。其時,竺可楨先生從南京派出氣象學家徐近之,在拉薩建立了西藏第一個氣象測候所。竺先生的學生、作者的父親程純樞在完成了泰山、華山等高山氣象測候台建台任務後,擔當了拉薩和昌都各測候所的後方工作。但程先生只在抗戰勝利前夕,乘坐軍用飛機沿“駝峰航線”俯瞰過喜馬拉雅的冰峰雪嶺,卻始終未能踏上西藏的土地,這位中科院老一代學部委員(即院士),在對高山中的高山的嚮往和仰望中終其一生。
許多年過去,19歲的程德美和他的兄弟們,藉助“文革”串聯之機,歷時將近3個月,行程約為5000里,在整整一個冬季里從成都到拉薩,把腳步切實地踏在了高原大地上。此舉既為消解父輩胸中塊壘,也為印證自童年時代起反覆呈現的夢中高原,並由此拉開了今生西藏之旅的序幕。
許多年過去,旅伴中多了妻子和兒子,程德美一家三口沿著川藏公路搭車進藏。這一旅程對於18歲的兒子小工說來意義重大,說是一個急轉直上的人生驛站也不為過:此前懵懵懂懂的“問題少年”,經由艱難困苦的行旅,已然成長為身心俱健的優良青年;年輕的心從中憬悟到的,遠勝於多年間父母們的苦口婆心耳提面命。
又是許多年過去,小工的兒子、程德美的孫子降臨人世,血脈傳承中先天地續接了這一情緣:他被取名為普布——藏語的“男孩”,這一個與生俱來並將貫徹終生的標記,意味著概念上的加盟。
《高山反應》,一部與西藏有關的準家史個人史,作者程德美為此花費了6年時光寫了又改。原稿足有六七十萬字,附圖兩百餘幅,作為非公開出版物,程德美印製了三百套分贈親友,初衷在於邀人分享自己多年的感悟和感動,似無更多的似無更多的功利成分。但令作者始料不及的是,由這本書引發的情感大潮洶湧而來,猶如一石激起而波浪層疊。讀者中,尤其是作者同齡人,與西藏有關的人,無一不被觸發起強烈的非負面的“高山反應”。據我所知,幾乎所有讀它的人都曾熱淚盈眶,舉一反三地聯想起個人經歷之後心潮難平,其效應其意義超過預期,超出了本書涵蓋的範圍之外。
這本書輾轉送達我的手中,由於它單純而豐富的質地,我們決定把它正式推出。基於強化主題的考慮,刪節了幾近一半的篇幅,這是一個令作者和編者都心疼的處理方式,而書名未改。
為什麼會是西藏,為什麼會是程德美一家?在書中看來既有解亦無解。有解的是四代人似乎各有一個緣由:或出於科學考察的理想,或來自童年之夢的驅動,或作為人生之路的起點,或僅僅是遺傳基因決定了的。特別的個體經驗包含著普遍的共同經驗。很多年來,很多人把西藏視為精神家園香格里拉,至少是心靈追尋的載體和途徑,的確有虛擬的成分。難得的是,程氏一家情感投入的持久以至代代相傳,並且已經和正在為其所熱愛的土地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為什麼會是這樣,如果存在著無解,只有一個“緣分”可作註腳。我們這樣說:程家與西藏格外有緣。
由此,這本書就不僅僅再是程家的傳家之訓了——西藏西藏,我們一直行走在通往西藏的路上。西藏匯聚了許許多多志同道合的人,西藏是許許多多人共同的未竟之旅。 (馬麗華)
出版
《沿著青藏鐵路》於2007年1月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
內容
本書詳盡介紹了從青海東部開始,沿青藏鐵路到西藏拉薩沿途的人文歷史和旅遊景點。圖文作者是程德美和妻子楊玉華,兩作者於2006年4月自駕車從北京到拉薩,再一次親歷高原的風雪路,完成了該書。書中絕大多照片是這次新拍攝的,以一種新的遒勁的風格,展示了高原的壯美。
近年其他主要著作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7 -1《瞿壇寺——深山裡的故宮》
《中國西藏》雜誌2007-3、《中國西藏》雜誌2007-5航空版、《讀者欣賞》雜誌2008-10:
陸續發表了不同文圖內容的《深山裡的小故宮》
《中國西藏》雜誌2007-5 《走進亞東》
《中國西藏》雜誌2005-1 《步行進藏紀事》
《新旅行》雜誌2005-5 《駕車西遊記》
《中國西藏》雜誌2008-1 《藏傳佛教後宏期發祥地——旦斗寺》
《西藏旅遊》雜誌2008-4 《程氏一家四代的“高山反應”》
《西藏旅遊》雜誌2008-7 《塔爾寺的酥油花》
《中國西藏》雜誌2009-5 《從拉薩到熱振》》
《中國西藏》雜誌2009-9 《湟北諸寺之母——佑寧寺》
《炎黃地理》雜誌2009-11 《雅拉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