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33年10月6日 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54~1959年 在前蘇聯烏克蘭第聶伯爾彼德洛夫斯克礦業學院選礦專業學習,獲工程科學學士學位。
1959~1963年 在前蘇聯莫斯科鋼鐵與合金學院研究生部學習,獲副博士學位。
1963~1971年 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選礦研究室工作。
1971~1992年 任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選礦研究室技術員、工程師、副主任、副院長兼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5年11月 退休。
生平簡介
程德明,1933年10月6日出生於江蘇蘇州。他在上海度過童年,那時的上海還是日本淪陷區。他看到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橫行霸道、為所欲為,中國人民受壓迫、受欺凌,在幼小的心靈留下深深的烙印。少年程德明懷著改變祖國貧窮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學習刻苦,尊師愛友,在國小和中學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才匱缺,經嚴格選拔並接受系統俄語培訓後,1954年程德明被高教部選送到前蘇聯烏克蘭第聶伯爾彼德洛夫斯克礦業學院選礦專業學習。選礦是基礎工業中不可缺少的部門,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選礦還十分落後。為了改變落後面貌,程德明在烏克蘭努力學習,潛心實踐。1959年,他以優異成績從烏克蘭本科畢業,由該校推薦並由我國高教部指派到莫斯科鋼鐵與合金學院研究生部繼續深造。經過3年多的繼續學習和研究,程德明理論基礎更加紮實,獨立研究和實踐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讀研究生期間,他根據當時前沿的選礦理論,運用先進的研究手段,在前蘇聯選礦界有名望的教授C.H.波立金(Пoлъкин)直接指導下,寫出《鈮鐵礦與某些伴生礦物的浮游性能研究》論文,經有名望的M.A.愛格列斯(Эйr eлe c)教授主審,評為高水平論文,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副博士學銜(相當於歐美博士學銜),於1963年4月畢業回國。
回國後程德明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工作,從事選礦專題研究。他先後進行了包頭易解石和江西滸坑等地的黑鎢礦浮選回收研究,寫出了《滸坑鎢礦細泥浮選試驗報告》,並與同事一起成功地將廉價的石油化工副產品——氧化石蠟皂取代價格高、來源少、與食用油爭原料的油酸,用於黑鎢礦浮選生產,取得顯著效益。1971年,按中央部署,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部分人員支援廣東,組建冶金部有色金屬研究院廣東分院(現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簡稱廣州院),程德明及其所在選礦室人員和設施全部搬遷。從1972年起,他開始從事銅礦物回收工藝研究,此項研究一直進行了20多年,其中浮選、濕法冶金等從低品位銅資源中回收銅的方法與工藝,已有多項研究成果用於生產。廣州院和程德明是我國早期研究銅的浸出—萃取—電積這一新工藝頗有成績的單位和個人。1976年該工藝在國內首先通過鑑定,並受到上級部門的獎勵。
1978年,程德明參加冶金工業部赴南斯拉夫技術考察團,寫出了《南斯拉夫銅工業考察報告》,積極介紹推廣國外先進技術。1978年與1979年,程德明圓滿完成了參與美國福洛工程建築公司關於德興銅礦的技術談判與試驗工作。1979年,程德明被提升為選礦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任廣州院副總工程師、副院長,1982年晉升為高級工程師,1986年被任命為院長,1988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擔任室和院領導崗位後,程德明不僅負責組織和領導全室、全院的科研工作和科技體制改革,而且還身體力行,繼續參與組織和指導許多重大的選礦科技攻關項目和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重要課題,特別是為我國的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包頭、攀枝花、大廠、柿竹園等以及海濱砂礦的開發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提高選礦科研水平和促進選礦科技進步,程德明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國際科技合作。他多次出國訪問,進行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選礦技術、工藝和設備,主動爭取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支持,促進了我國選礦事業的發展。
主要論著
1 程德明.鈮鐵礦及伴生礦物的浮游性研究.副博士論文,1959~1963
2 程德明.用不同捕收劑研究鈮鐵礦及其伴生礦物的可浮性.前蘇聯:有色冶煉,1963(2)
3 程德明.南斯拉夫銅工業考察報告.北京:冶金部情報研究所,1978
4 程德明,董雍庚,龐志強.銅浸出—萃取工藝的研究.有色金屬,1980(3):14~16
5 程德明.關於氧化銅礦的研究與生產實踐.礦產綜合利用,1982(2):50~54
6 程德明(主編).選礦手冊(第八卷第三分冊第一、二章).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1
7 程德明(編委).稀有金屬手冊.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2
8 程德明.選礦學術會議論文集·充分利用貧銅資源創造條件發展銅工業.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3
9 程德明.中國硫化鉛鋅礦選礦技術的現狀與前景.廣東有色金屬學報,1994(5):6~12
人生成就
作為選礦專家和廣州院的主要領導人,程德明對我國三大資源基地——包頭、攀枝花、金川和大廠、柿竹園資源的綜合利用給予極大關注。為此,他根據需要在全院組織精兵強將,實行多學科聯合攻關,並經常率隊實地考察調研,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主張根據礦山實際情況推薦相應的先進技術,以提高礦山經濟效益,並倡導積極熱情、負責到底的服務精神。他特別注重工程化研究,強調科技成果一定要在生產上見效。在他的倡導和帶領下,廣州院攻關隊伍發揚傳統精神,敢於攀登,爭做貢獻,實事求是,作風嚴謹,深入現場,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吃苦耐勞和服務周到,深受現場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的歡迎。
大廠礦務局(現柳州華錫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廠)是我國新崛起的錫基地,並伴生豐富的鉛銻銦鋅等金屬。礦石種類多、性質複雜、處理難度大。其主力選廠——車河選廠原設計採用重(跳汰、搖床)—浮—重流程,投產後長期達不到設計要求,錫回收率僅37%左右,鋅23.2%左右。“六五”期間國家決定作為攻關項目建設第二期工程,廣州院派選礦專家赴現場調查研究。專家以豐富的經驗和驚人的工作效率,掌握了生產第一手數據,提出採用有自身技術特長的新工藝和自行研製的高效選礦新設備圓錐選礦機,不用再建新系列的方案,這意味著節省了一大筆基建投資。該方案構想大膽、論證科學,得到程德明等院領導大力支持,也得到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為確保該方案有效實施,程德明等努力爭取該項目的立項納入國家科技攻關,在上級領導和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這個旨在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整套改造方案獲得圓滿成功,節省基建投資900多萬元,提前1年投產,可創8000多萬元經濟效益,1985年獲原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後,廣州院便與大廠攻關結下不解之緣,十多年來對大廠開展了系列研究。程德明積極組織和參與領導大廠攻關。研究人員從工藝礦物學入手,抓住原流程中錫石過磨、硫化礦欠磨這對矛盾,在“七五”攻關中完善新的技術方案,獲得圓錐、螺旋溜槽粗選、抬浮精選的工程化技術成果,同時採用新型捕收劑——水楊氧肟酸和P86取代有毒的苄基胂酸進行錫石細泥浮選並在工業生產上套用,取得明顯經濟效益。為推廣“七五”攻關的成果,程德明領導廣州院選礦科技人員,在生產上全面實施錫石粗磨早收技術攻關方案,同時通過提高車河選廠鋅歸隊率和採用新藥劑強化鋅浮選使鋅回收率進一步提高。綜合攻關技術在車河選廠全面實施,3年創經濟效益8400多萬元,獲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同時與兄弟單位一起對處理100號特富礦的巴里選廠和長坡選廠採用磁—浮—重流程和廣州院研製的中磁機及高頻振動細篩等新設備,獲得良好的成果。兩個選廠分別年增效益5000萬元以上,並分別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
攀枝花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鈦資源,但長期以來綜合利用水平較低。原設計採用螺—電流程,即粗選設備為鑄鐵螺旋選礦機,精選採用電選。投產多年,鈦回收率僅16%~18%,離設計要求的30%還有較大距離。從“七五”至“八五”期間,程德明一直組織隊伍進行科技攻關,多次率隊到現場調查研究,制定方案。在對原流程改造過程中,他主張用大型高效圓錐選礦機全部取代鑄鐵螺旋選礦機,增設部分GL螺旋選礦機,採用新型高效捕收劑提高細粒級鈦鐵礦回收率。由此制定的工藝流程具有結構合理、操作方便和工藝指標高的優點。柿竹園號稱“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其有色金屬礦鎢鉬鉍螢石資源極為豐富。為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國家決定從“八五”起組織各科研單位進行科技攻關。為了儘快從技術上取得突破,程德明率隊到現場考察調研,根據其多金屬礦石組成複雜,有用礦物嵌布粒度細而不均的特點,集中人力物力,組織多支隊伍從工藝流程、藥劑制度和設備選型等多方面進行探索研究,找出提高其資源綜合利用率的突破口,並在從選鎢尾礦中綜合回收螢石的新技術和加溫精選尾礦細泥中回收細粒黑鎢礦的新工藝兩項工業試驗上獲得成功。“九五”期間又有在中性介質中黑白鎢礦混浮分離的GY法選鎢新工藝在工業生產上獲得成功,並被設計採納,成功套用於新建的千噸選廠,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