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辭與賦本是相同因而可以互稱的文體。西漢末年,大學者劉向編集屈原、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由於它們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所以總題為《楚辭》,意即楚人之辭,或楚國的文學,但他的兒子讓歆協助他編寫皇家家藏書目錄《別錄》和《七略》時,卻分別題為《屈原賦》、《宋玉賦》等,可見在漢人心目中,辭賦是沒有分別的。不過後人的作品以賦為名的多,因而辭就被人們視為專指屈、宋以及他們的效法者的作品。賦作為共名可以包括辭,辭卻不包括賦了。
賦字在文學範疇中有兩種涵義:一指一種修辭手段,一指一種文章體裁。就修辭手段來說,它的意思是鋪陳,凡是用鋪陳手段的來描摹客觀事物都可稱為賦。它是原來體現在《詩經》中而為漢人所概括出來的,和另外 兩種用比礕、隱喻等手段的比和興的。這種修辭手段,由於被作家所大量套用,加上另外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的影響,就逐漸形成了顯得很有特色的一種文化--賦。
目錄
辭賦的特點及其發展變遷
屈原
九歌·湘君
九歌·山鬼
九歌·涉江
九歌·橘頌
佚名
漁父
宋玉
九辯(節選)
風賦
神女賦 並序
登徒子好色賦
《戰國策》
莊辛說襄王
賈誼
吊屈原賦 並序
枚乘
七發(節選)
劉徹
秋風辭
淮南小山
招隱士
司馬相如
長門賦 並序
東方朔
答客難
揚雄
解嘲
逐貧賦
張衡
趙壹
刺世疾邪賦
禰衡
王粲
曹植
向秀
劉伶
潘岳
魯褒
陸機
陶潛
鮑照
謝莊
孔稚珪
江淹
蕭繹
菮信
李白
韓愈
舒元輿
杜牧
王棨
黃滔
歐陽修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