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秦州雜詩
西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
浮雲連陣沒,秋草遍山長。
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驌驦。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作品鑑賞
這首詩借詠馬以抒懷。詩中前四句寫自從漢朝使節張騫從西域引入“天馬”以來,就不斷有良馬被帶到中原,至今已是數以萬計了。但這些神馬並沒有發揮它們的作用。宜:得到。浮云:良馬名,這裡代指一切良馬。據史書記載,公元759年3月,九節度使慘敗鄴城,戰馬萬匹,僅剩三千。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很可能就是為此而發的。“浮雲連陣沒”,用正面描寫法,“秋草遍山長”,用側面烘托法,前句是因,後句是果。
後四句單寫驌驦。驌驦傳說中的神馬。驌驦之為真龍種,只是一種傳聞,因此詩句以“聞說”起頭。“龍種”將絕,惟一留下來的也已老,這是詩人的感慨所在。但是,驌驦雖老,仍不愧龍種之後,它迥立荒野,向蒼天而哀鳴,意在期待和盼望馳騁沙場為國立功的機會。杜甫筆下的老驌驦卻是獨立於廣漠之上,昂首向天,蕭蕭長鳴,它不僅具備千里之志,就是立即讓它參加戰鬥,也能夠建立功業。
杜甫絕不是為寫馬而寫馬的。詩人雖然窮愁潦倒,在戰亂之中流離飄泊,卻從來不忘國事。詩人從良馬引起感興,以驌驦自喻,抒發自己在處境十分艱難的時候,仍然渴望為國立功的心情。同時也有“懷才不遇”,才不得施展感慨於其中。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