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大別造山帶

秦嶺—大別造山帶(Qinling Dabie orogenic belt)又稱中央造山帶(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China)。包括秦嶺、大巴山、米倉山、大別山和積石山以北的廣大地區。

秦嶺—大別造山帶(Qinling Dabie orogenic belt)又稱中央造山帶(Central Orogenic Belt of China)。包括秦嶺、大巴山、米倉山、大別山和積石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陽—襄樊盆地為界可把造山帶沿走向分為三段,分別稱為西秦嶺、東秦嶺和桐柏—大別山造山帶。秦嶺—大別山是一個大陸碰撞型造山帶,由華北地台南部大陸邊緣(北秦嶺帶)、揚子地台北部大陸邊緣(南秦嶺帶)和位於其間的包含古洋殼殘餘的對接帶組成。華北地台南緣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陸相變為海相,指示當時的被動陸緣是向南傾斜的;早古生代時出現蛇綠岩系和火山弧系,顯示洋殼已在消減。揚子地台北側被動大陸邊緣的歷史持續到早、中三疊世,其地層類型與揚子地台相同,如南華紀的冰磧層、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層等,沉積深度從南向北增大。南北大陸邊緣之間的對接帶沿天水、商縣、桐柏、金寨一線分布,出露了蛇綠岩系和混雜堆積帶。泥盆系復理石位於其南側的前陸盆地中。洋殼的閉合是一個穿時過程,在東秦嶺至大別山段,南、北大陸在泥盆紀對接,石炭紀海陸互動相煤係為最老的未變質蓋層。西秦嶺下,中三疊統仍為巨厚的海相復理石,上三疊統才是陸相磨拉石。石炭紀以後秦嶺造山帶東段仍持續板內匯聚作用,使地殼縮短、增厚,中生代出現陸相磨拉石,並廣泛發育指向兩側克拉通方向的薄皮逆沖—推覆構造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