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園[無錫惠山寄暢園古稱]

秦園[無錫惠山寄暢園古稱]
秦園[無錫惠山寄暢園古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秦園,是無錫惠山寄暢園的古稱,園址在元朝時曾為二間僧舍,明正德年間,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後裔、弘治六年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購惠山寺僧舍並進行擴建,壘山鑿池,移種花木,建設別墅,闢為園,名“鳳谷行窩”。後歸其後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廣巡撫秦耀所有。秦耀寄情于山水之間,借王羲之“寄暢山水蔭”詩意,改園名為“寄暢園”。

介紹

秦園坐落在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惠山橫街的錫惠公園內,毗鄰惠山寺。 園址原為惠山寺漚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約公元1527年前後)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秦金(號鳳山)得之,闢為園,名“鳳谷山莊”。秦金歿,園歸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園居,鑿池、疊山,亦稱“鳳谷山莊”。秦梁卒,園改屬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廣巡撫秦燿。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回無錫後,寄抑鬱之情于山水之間,疏浚池塘,改築園居,構園景二十,每景題詩一首。取王羲之《答許椽》詩:“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句中的“寄暢”兩字名園。

辛末年(公元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暢園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攜圖以歸,於北京清漪園萬壽山東北麓仿建“惠山園”, 即今頤和園中的“諧趣園”。鹹豐、同治年間,寄暢園多數建築毀於兵火,後稍作補葺。1952年,秦氏後裔將私園獻給國家,即作保護性修復。又將原貞節祠納入園中,即今“秉禮堂”一組小巧庭院。後陸續重修九獅圖石,重建嘉樹堂、梅亭、鄰梵閣等。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間,兩個皇帝十二次巡遊江南,每次都必游這裡,留下了許多詩章和匾、聯。高宗乾隆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且“愛其幽致”,因此繪圖帶回北京,在清漪園(頤和園)萬壽山東麓仿建一園,命名為“惠山園”(公元1811年改名為“諧趣園”),並在北京仿建了他認為最好的五處江南園林,其餘四處早已毀棄不存,只有“惠山園”仍完好地保存在頤和園裡。寄暢園中尚保存著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樅”(玉戛指流泉,金樅指假山)御書石匾額各一方。

1952年秦氏後人秦亮工將園獻給國家,無錫市人民政府進行整修保護,逐漸恢復古園風貌。寄暢園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至2000年間,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錫惠名勝區對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毀壞的寄暢園東南部進行了修復,先後修復了凌虛閣、先月榭、臥雲堂等建築,恢復了其全盛時期的園林景觀,使整個古園氣機貫通,充滿雅致。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於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聲,世稱“八音澗”,前臨曲池“錦匯漪”。而郁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園內的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鍊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

總體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難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遊歷此處,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圓明園內的廓然大公(後來也稱雙鶴齋),均為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

秦園還是一作者筆名

秦園原名楊愛明,筆名秦園,8090工作室室長。85年生於水上,聲名寫在大地上,“80後第一槍手”,肄業於南通職業大學藝術系。

新生代作家,其作品很有大師風範,其短篇小說《槍經》曾自稱代替古龍七種武器中的拳頭。

秦園擅長雜文論戰與漫畫腳本,大學時代曾是某玄幻大宗師和某懸疑大宗師的專職槍手,一直為暢銷書續寫前傳與後傳,其書均上熱銷排行榜。

著有長篇武俠《長城》,長篇青春校園小說《左岸麥田,右岸罌粟》。長篇懸疑《天問》三季,第一季《地獄之門》即將出版,第二季《雀之靈》與第三季《上帝之手》正在創作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