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售青春

租售青春

租售青春一詞,源自於2016年元月2日,杭州西湖邊出現的一對女青年舉牌出租青春事件。該事件受到網友大量轉發和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了質疑和批評,被指此事件涉嫌行銷炒作,敗壞社會風氣。

事件

2016年1月2日,杭州,兩位女子在西湖斷橋上舉牌“求出租”、“求約會”。兩位自稱是在杭讀書的單身大學生,想利用空餘時間“租售青春”,可以陪人看電影、吃飯、逛街。好奇是人們的天性,而另類的行銷手段恰好戳中了人們的這一軟肋,這一現象立刻吸引了眾多路人圍觀。

走紅原因

兩位女大學生在杭州西湖斷橋邊舉牌“求出租”、“求約會”的舉動,之所以引來眾人圍觀,主要是因為這樣的做法太不符合大眾價值觀。至少在公眾看來,大學生作為年輕人,身體健康,又有知識,應該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為社會做出貢獻,如此換取回報。這樣才值得驕傲和自豪。

各方觀點

涉嫌炒作

其實網民稍稍留意足可看出其中貓膩,不少網民還是大費唇舌,很大程度上,緣於網媒在標題中“自作主張”冠以“大學生”、“求出租”、“求包養”等“敏感詞”。女孩自稱是當地大學生,媒體沒做核實就大肆傳播,加以國人愛湊熱鬧,把注意力集中在女孩的臉蛋和著裝上,這一租賃青春的行銷手段,隨即在網路躥紅。諸多網媒轉載了這條“新聞”,傳播範圍很廣泛,點擊率更不在少數。

若繼續深究下去,所謂的“女大學生”,也值得商榷。除了女孩自稱是“大學生”之外,沒有任何相應的證據支撐。媒體草率地確定新聞主角為“女大學生”,無疑是對女大學生群體印象的嚴重傷害。不得不提的是,一些網媒為了提高PV值,如此簡單粗暴,不辨真假地轉載報導新聞,既愚弄了讀者,也愚弄了自己。

這場一個徹頭徹尾的炒作。同時反映出商業行銷背後的“無奈”。社交軟體的層出不窮誘發行銷手段的“另闢蹊徑”,不難看出,行銷手段的同質化、低俗化,雖然可以快速引起民眾關注,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損害企業形象為代價。拿“租售青春”當作行銷籌碼,是創新之舉還是惡意炒作,稍有頭腦的民眾都能輕鬆辨別。其實,一些套用軟體利用民眾的獵奇心理、利用“租售青春”等噱頭搞行銷,其本身是否可以做為廣告使用尚無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一些相關經營活動已經觸碰到道德底線,造成一些不良的社會影響,監管單位不管不問更是對這種“不良行為”的縱容姑息。

助長不良風氣

雖然說用“租售青春”的方法也能取得回報,但對社會發展不利,一方面“租售青春”只是一種消費活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勞動。另一方面,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創造活力不足,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從事創造社會財富的勞動。再從兩位女大學生要求從事的工作看,也是陪人看電影、吃飯、逛街。這種工作不利於培養年輕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反而容易在這種環境下消沉下去,久而久之形成好逸惡勞的不良作風。

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應該是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從事社會財富的創造性勞動,而不是扎堆去消費和娛樂場所。兩名年輕女大學生完全有能力去應聘諸如端盤子倒水之類的工作,她們之所以不願意幹這類工作,無非是舍不下面子,嫌工作辛苦罷了。這本身說明她們對勞動缺乏一種正確認識,在心裡鄙視體力勞動。

“租售青春”是社會沉淪的表現,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在“租售青春”時,誰來從事創造性勞動,路人的圍觀本身就是一種嗤之以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