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廢除

歷史事件。

科舉制度廢除

科舉制度廢除 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詔書,宣布自光緒三十二年開始廢除科舉。

歷史

科舉是中國封建皇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制度。始於漢代,隋唐時期形成制度。 兩代考生首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為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中凜生,由官家按月發給糧食;成績次好的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額限制。成績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學的附學人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能參加正式科舉考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北。錄取的人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亞元。會試於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參加考試的人是貢土。考取後稱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上面所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根據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點。如果在三級考試中都名列第一,這就是連中"三元"。據史書記載,自實行科舉考試起至廢科舉,連中三元的有十三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準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