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中國科技投入長期不足,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的一大瓶頸;另一方面,有限的科研經費並沒有全部用在刀刃上,跑冒滴漏現象十分嚴重。據調查發現,有限的科研經費並沒有全用在刀刃上,有些卻成了某些科研人員的致富手段,只要跟著項目,吃喝拉撒都能在課題組報銷。
現在,中國科研經費的利用率普遍低下,科研項目甚至成了某些科研人員的“圈錢”工具。一些科研領域成為某些權威或領導的勢力範圍,形成了“小圈子”,只有進入“小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資金支持力度較大的項目;而外圍的科研人員,或者只能得到一些子課題,或者得到一些資助力度很小的冷僻課題,或者根本就什麼也得不到。
弊端
2010年10月,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唐安國教授表示,爭取來的科研經費有可能成為向官員、專家行賄的來源。這包括:
1、送回扣。有的項目經費至少拿10%打點關節。一般一個專家的回扣為項目申請費用的2%—5%。
2、送項目。專家評審通過了總課題,科研人員就拿子課題賄賂對方。
其他
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掌管大量科研經費,資金分配不透明,也引發眾多非議。由政府部門直接進行科研經費的投入和管理,其工作程式、經費配置、課題評價以及成果鑑定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弊端和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科研領域中出現了以人際關係為主導的“小圈子”。有的科研人員認為科研賽場也有“黑哨”,即科研項目評審不公平、不透明,背離了科學精神和公平競爭原則。
成因
中國科協於2003年對全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發現,有14%的人認為在項目申請上花的時間和精力最多,有50.7%的人認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申請課題困難”。
不少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反映,為了獲得生存機會,必須努力去爭取項目,這背後有很多文章:有關係的動用關係,沒有關係的“創造”關係。有些課題負責人利用自己在學術界的聲望,不斷地爭取項目,成為社會活動家,科研工作無暇顧及,爭取下來的項目讓自己的學生或朋友來做,自己則成了“項目老闆”。
一些更是科研人員直言不諱的講:“科研公關”現象主要是因為課題就是立身之本,有了課題尤其是國家級課題,就有了能力,評職稱、評獎乃至當博導等等,都有了籌碼,就會一順百順。
此外,由於考核壓力巨大,不少科研人員不得不把大量科研經費用於科研以外,比如花錢請院士為自己的成果開“通行證”,或是花錢買版面,在論文數量上比拼。
評論
科研經費使用中的浪費“黑洞”,亟待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項目需要跑,就像做官需要跑,有人到北京跑項目,一看人家的辦公條件不夠先進,馬上掏錢購置了新的辦公設備,課題就到手了,真正的“跑部錢進”。為爭取經費,公關活動須先花掉一塊,資金撥下來,就要想方設法將它用完。真正的科研沒人關心,關心的只是如何都能分上一杯羹。要做學問先學“做人”,古訓在現在更是經驗之談。
科研經費不能回歸科研的本義,有限的經費不能得到有效的監管,制約科技創新的瓶頸就很難打開,“科研公關”的種種怪象將層出不窮。就此而論,廓清科研風氣,讓科學工作者從“忙公關”中擺脫出來,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攻關”中去,必是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