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科爾沁博舞,屬原始宗教舞蹈,是蒙古博(薩滿)“行博”(跳神)、祭典的一種形式。以鼓舞結合,載歌載舞為特徵,並具有自娛性、競技性、遊戲性等特點,寓教義于欣賞、娛樂之中。起源
“薩滿”源於通古斯滿語的漢譯音,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史書泛稱“胡巫”,蒙古族稱男薩滿為“博”,女薩滿為“渥都乾”。科爾沁博舞主要用於祭祀求福和驅魔治病。祭祀求福一般在室外大場進行,包括祭天地、祭祖、祭火、祭雷、祭桑樹、祭敖包、求雨等,驅魔治病則夜間在病人家中進行。詳情
博跳舞時法裙飄然若鳥展翼、駿馬奮蹄。加之銅鏡的閃動和響亮的撞擊聲,鼓且擊且搖的“嘩嘩”聲,令人眼花繚亂,使人感到雄武威嚴。科爾沁博舞主要由博本人表演,有“幫博”(二神)參加時出現雙人舞、四人舞博。他們的行博過程與表演順序為準備、設壇、穿法服、供桌擺精靈盒、寶劍。第一段請神拜神舞,舞者情態神聖而虔誠,以唱為主,伴以簡單步法和“八拜”動作。第二段神來舞,舞者情緒狂熱迷惘,以激烈的旋轉和跳躍動作為主,加以對白,開始驅魔治病,占卜吉凶。有的博還根據所來之神跳《精靈舞》。《精靈舞》以其模擬圖騰神靈而得名,如《鳥神舞》、《虎神舞》等。多為載歌載舞,動作豐富,形象逼真。第三段為娛神舞,表演以擊鼓技巧貫穿整個舞蹈的《鼓技舞》和《精靈舞》。《鼓技舞》動作輕巧自如,技藝高而嫻熟,鼓點豐富多變。《精靈舞》則增加遊戲性,以吸引觀眾,達到既娛人又娛神的目的。第四段送神舞,與第一段請神舞基本相同。“萊青”是科爾沁博的一個分支,是喇嘛教與薩滿教激烈鬥爭的產物,所以有人稱其為“喇嘛博”。萊青坐在凳子上擊鑔念經治病。萊青的師承關係和出徒儀式與博相同。但它的服飾、法器、舞蹈動作、表演形式、音樂伴奏都與博有區別,舞蹈既不用鼓也不用旋轉,以道具不同而分為鑔舞、刀舞、徒手舞等。
科爾沁許多博的舞蹈動作基本相同,但風格各異。其歌舞、鼓技藝術風格被蒙古族新的舞蹈藝術所借鑑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