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大戰

studies。 sgressin sformative

定義內涵

科學大戰是討論科學本身是否“科學”的學術論戰,西方有時稱為“科學元勘”science studies。

定義外延

人類歷史上的科學大戰至少有三次,其中兩次發生在中國,一次發生在美國。
第一次科學大戰就是近百年前即1920年代發生在中國大地上被人們習慣稱為“科玄論戰”的那次論戰。但從參加論戰雙方的學術結構看,其實稱其為“科儒論戰”更為合適,因為反對科學一方中沒有一個真正懂得玄學的學者,只有對佛學一知半解的人,其餘均為儒家學者;另一方面,科學一方也完全無人懂得真正的玄學,雖然主將胡適高聲咒罵玄學,但實際其批評所針對的也完全限於他熟悉的儒學,而與玄學無關。正是因為根本沒有玄學家參戰,所以那次論戰才會得出與當代科學大戰完全相反的結論。而玄學實際正是中華民族獨立的科學體系。
第二次科學大戰發生在上個世紀即1996年的美國。索卡教授先給《社會文本》(Social Text)雜誌寫了一篇“詐文”《跨越界線:通往量子力學重力理論的轉換詮釋學》(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表面批判科學主義,在該文被雜誌發表後,又以《曝光:一個物理學家的文化研究實驗》自揭謎底,說自己前面那篇論文完全是為了迎合《社會文本》及其學術陣營的胡說八道。這兩篇文章導致了美國學術界科學主義和反科學主義兩大陣營的長期論戰,這一論戰不僅促進了思想的解放,並導致了美國科學界對一系列科學及其方法的反思,甚至直接影響到本世紀即21實際的科學觀革命。
第三次科學大戰仍然是在中國展開的。導火線是媒體對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住家楊振寧院士一次發言的不確切轉述開始的。媒體認為楊氏“炮轟”了《易經》,實際這家媒體記者根本沒有搞清《易經》與《易》經的區別。但當即引發了學界至少三次以上的對楊氏言論的圍攻。但出人意料的是,楊氏後來面對訪問他的媒體斷然否認“炮轟”易經,表示他80%是肯定易經的,只有20%指出易經的負面作用。可見楊振寧先生是明白《易經》與《易》經的區別的。而“炮轟”易經者幾乎全部是對易經一無所知的人。《九章算術注》的作者劉徽和中國古代所有數學家都認為《易》經是中國數學的根本起源。而當代中國數學家卻都受西方的影響認為中國數學源於《九章算術》。

論戰意義

在以往歷史上科學大戰這種爭鳴,毫無例外的帶來了人類思想的解放和科學的進步。中國當前的科學大戰實際上剛剛拉開序幕,它必將成為最新一次科學革命的歷史背景。本次科學革命要解決的問題,必然是東方科學和西方科學相互融和貫通的問題,這次科學革命的形式也必然是如美國科學史家薩頓預言的那樣“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的革命,即以東方的傳統科學思想和視角照亮當代西式科學的具體方法和途徑,最終形成嶄新的世界科學的革命,也是人類歷史上的東西方優秀科學思想真正走向匯流的開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