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體

《文化突圍》作者認為,把余秋雨的散文從文學史的角度進行考察,從某種意義上,這已與余秋雨沒有什麼關係了。 余秋雨認為後面的散文寫得比前期好,但不少讀者認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至今為止寫得最好的散文。 作者認為,詩人寫的句子不一定就是詩歌,余秋雨寫的散文不一定就是“秋雨體散文”,但不是余秋雨寫的散文也有可能是秋雨體散文。

浙江文藝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專著《文化突圍———世紀末之爭的余秋雨》一書,第一次從文學史角度提出了“秋雨體散文”的概念。
《文化突圍》的作者徐林正認為,余秋雨的散文形成一種“秋雨體”,是以《文化苦旅》發端、以《山居筆記》拓展、以《秋雨散文》集大成的,它是中國近50年來,感性和理性、歷史感和文化感結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其主要特徵是有個跋涉者兼沉思者的抒情主體。
但余秋雨似乎不太喜歡這種提法。最近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喜歡的散文不是《文化苦旅》、不是《山居筆記》、不是《霜冷長河》,而是《千年一嘆》。他說:“這也是一種有關寫作態度的邊緣試驗。沒有資料可供查證,沒有時間琢磨文句,未及修改便已經傳送出去發表,比較徹底地阻斷了‘做學問’或‘做文章’的任何企圖。我早期的散文還有一點‘做’的痕跡,容易碰擦到我已經離開的某些領域,這次終於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表白了。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荒原上的嘆息總是糙糲的,如果要把它們調理成書齋里的柔聲細氣或沙龍里的尖聲尖氣,我如何對得起自己多年前就開始的辭職遠行?”
《文化突圍》作者認為,把余秋雨的散文從文學史的角度進行考察,從某種意義上,這已與余秋雨沒有什麼關係了。現在《道士塔》已經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不少中學生余秋雨的散文人手一冊,進行模仿。但《霜冷長河》的絕大多數作品已經不是秋雨體散文,《千年一嘆》雖說也是跋涉者兼沉思者的主體,但已經變了,變得怎么樣呢?是變得更好,還是更差,有待於時間來檢驗。這也是對秋雨體散文能否發揚光大的一種新的考驗。余秋雨認為後面的散文寫得比前期好,但不少讀者認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至今為止寫得最好的散文。作者認為,詩人寫的句子不一定就是詩歌,余秋雨寫的散文不一定就是“秋雨體散文”,但不是余秋雨寫的散文也有可能是秋雨體散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