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介紹
萍鄉是秋收起義策源地。1927年初,毛澤東在安源主持召開秋收起義軍事會議,並於9月9日親自發動和領導了震撼全國的秋收起義,第一次高舉起工農革命軍的旗幟。為紀念這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偉大歷史事件,1998年6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在萍鄉市建立秋收起義紀念碑。
秋收起義紀念碑矗立在秋收起義廣場中心廣場的主軸帶上,緊臨城市主幹道建設路。秋收起義廣場是為紀念秋收起義而建設的紀念性廣場,位於萍鄉城北新區,占地300多畝,以新建的昭萍橋為中心,萍水河為紐帶,四個塊面組合而成。廣場以秋收起義紀念碑為重點,南向中軸線上設定五彩繽紛的音樂噴泉和氣勢恢宏的秋收起義紀念館,園林小品將廣場裝點成多處供活動、休閒的場所,使廣場兼有娛樂、展覽、購物和集會等綜合功能,成為萍鄉市區活動中心和市區風貌的重要標誌。
萍鄉秋收起義紀念碑2000年8月27日在萍鄉市落成。萍鄉秋收起義紀念碑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紀念碑碑身由三幅浮雕組成,圖左、右分別為“霹靂一聲暴動”和“張家灣的紅燈”。秋收起義廣場占地面積247畝,由中心廣場、西北廣場、東北廣場和東南廣場四部分組成,其中中心廣場是整個秋收起義廣場的核心。為突出其紀念性,規劃設計了主體建築——秋收起義紀念碑、紀念館和中心音樂噴泉等設施,並配套綠化、休閒和演藝等功能。紀念碑正面是江總書記題寫的“秋收起義紀念碑”,後面題寫的是毛澤東著名詩詞《西江月》。碑身由三幅浮雕組成,依次體現的是毛澤東主持秋收起義暴動會議、秋收起義和毛澤東帶領工農革命軍上井岡。
建築組成
紀念碑由“9”字、浮雕、題詞、長城、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徽標、碑柱、火焰(火炬)、五角星、碑文、紅旗、山川、稻穗等圖案協調配置、有機組合。
長城堡連碑柱27米,基座27級台階、高3.9米,碑柱頂部正面與背面造型為兩個“9”字,連綴起來表明秋收起義的時間為1927年9月9日,同時又有“九重天”的寓意。長城牆上的火炬和基座側邊的火焰,表示秋收起義之火燃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與刻在基座南、北面的毛澤東的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吻合。
紀念碑基座正面為碑文,其它三面按順時鐘方向鑲嵌三幅用花崗岩精心鏤刻的浮雕,依次為《張家灣的紅燈》、《霹靂一聲暴動》和《轉戰上井岡》,展示了秋收起義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碑柱正面和背面分別鐫刻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碑名:“秋收起義紀念碑”和毛澤東《西江月?秋收起義》全詞。碑身有線刻的獵獵戰旗和崇山峻岭,表示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工農兵聯合的武裝鬥爭,第一次舉起工農革命軍旗幟,並轉戰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
秋收起義紀念碑既是對廣大人民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萍鄉市的標誌性建築。
歷史
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黨中央的委託,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赴湖南,組織領導秋收起義。參加起義的部隊主要有原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安源工人武裝和瀏陽、平江的農軍,起義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共5000餘人。毛澤東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盧德銘任起義軍總指揮。9月9日開始,起義軍先後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向長沙進攻。但由於敵強我弱,起義軍受挫。9月19日,毛澤東在湖南瀏陽文家市召開前委會議,決定改變原來直取瀏陽,攻打長沙的計畫,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井岡山進軍。9月29日,起義部隊約1000人到達江西省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改編。經過改編,起義軍從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黨在部隊中建立了各級組織,特別是把支部建在了連上,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爾後,起義部隊兵分兩路,經湖南轉至江西,10月抵達井岡山。從此,這支起義武裝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創建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紀念碑
紀念碑是為紀念已故人物或大事件而建立的石碑;抑或為慶祝戰爭勝利的紀念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