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里村簡介
秉里村位於四川省汶川縣威州鎮,是災區重建的首個試點村,也是汶川首個整體交付使用的援建村。在2008年5·12地震中,秉里村117戶人家的住房,有103戶倒塌,占全村住房90%以上。全村水、電、路、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全部損毀。如今,秉里村村民已經全部住上新房,喝上自來水,並有一條水泥馬路通向威州鎮。原來,村民下山要走一天到一天半。現在村民下山,只需20分鐘。秉里村發展
2008年9月1日,秉里村災後重建正式動工;四個月後,117戶村民實現整村入住。村民形容新居是“青瓷貼面、木架曬台”,好似“連排別墅”。每戶重建的費用大多在5萬左右。村民自己掏個一兩萬,其餘政府補貼。自己的部分,還可以到銀行貸款。修好房子修好路,援建組還要解決村民喝水的問題。海拔1600多米的秉里村,抽岷江水費用太高,只能在山上找水源。但地震改變了地貌,援建人員走遍了所有山頭進行地質調查,很多地方連當地老百姓都沒走過。最終,水源在6.8公里以外找到。 找到水源只是第一步。山上晝夜溫差能超過30℃,水管用不了幾年就會爆裂,必須埋到地面70厘米以下。山上岩石多,峭壁多。施工人員上了山就下不去,水都沒得喝。加上高原反應,頭暈腿乏,那是冒著生命危險的。
秉里村是廣州市確定的災後恢復重建樣板村,由荔灣區負責對口支援。按照秉里村的重建規劃,荔灣區承擔的援建工作任務包括7.81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設、生產生活供水設施建設、秉里村村民綜合服務樓及配套設施、村容環境整治等5項內容33個項目。為實現廣州市提出的“在2009年1月15日前完成”樣板村援建目標,荔灣區領導班子採取政府統籌、多方聯動、整合資源的援建模式。各部門各司其職,用最大的努力、最快速度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智力支持。
在荔灣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市援建前線工作組統一指揮,經過45天的奮戰,第一批援建工程中的生活用水設施建設工程已於11月16日提前竣工並通過驗收;公建配套設施建設項目主體結構順利封頂,完成砌牆施工;村道危險段護坡整治項目已基本完成,並於近期竣工驗收;村標誌和環衛設施項目工程已完成任務過半。秉里村的幹部民眾看到一項項新穎、實用的援建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紛紛稱讚其“廣州水平,荔灣速度”。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4畝(其中:水田139畝,旱地75畝),人均耕地2.8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35畝,荒山荒地1824畝,其他面積16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全村有12戶通自來水,有1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擁有電視機農戶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戶,分別占總數的67%和67%。該村到鄉鎮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1.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1.8公里,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9畝,有效灌溉率為65%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05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頭,牛5頭);林業收入2.02萬元,占總收入的18%;第二、三產業收入0.78萬元,占總收入的7%;工資性收入0.22萬元,占總收入的2%。農民人均純收入82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8%),在省內務工2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站橡膠、蠶桑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戶,全村共鄉村人口75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3人。其中農業人口75人,勞動力26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其中哈尼族75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3人,參合率9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21.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佛房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新城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8公里,距離中學21.8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人,其中小學生5人,中學生3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沒有收入,農村財務管理實行村財鄉管制度,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田水利滯後。科技含量低,農民生產方式粗放,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抓住糯扎渡移民搬遷為鍥機,發展沿湖經濟,大力發展養殖業、橡膠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