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禹州藥材交易會自春秋戰國開始,禹州一直是全國重要的物質集散地。
特點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由官府倡導,每年設春、秋、冬三個會期,國內海外客商界舟車轉而至,藥材貿易昌盛。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形成一些基本特徵。
1、藥交會規模大,會期持久繁榮。因病需藥,中藥材品類繁多,中成藥製造商、供銷商紛至沓來,中藥材貿易包容量大。
2、半封建資本,股份產業且亦農亦商,資金涵蓋廣泛,富商大賈與小攤小販共存,資本家與小業主兼容,批發零售並舉,競爭激烈。
3、貨暢其流,囤積與貿易周期短。坐賈行商共存,鮮貨、期貨因質議價,成交率高。
4、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封建生產理念影響,為保特效藥製品以適應市場競爭,以家庭為本位,單項產品,門類共生,非規模型生產方式現象突出,商業機密性強。
5、中成藥方劑產品,飲片類炮製,中藥材種植、養殖及品質鑑別,富含淵博的科學與文化知識,儒商現象明顯。
據上述特徵的藥交會,在河南中藥材貿易和生產的經濟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河南市場經濟的縮影,中國封建經濟生產發展之遺存。
藥交會富含股份制經濟形勢,是促進中藥材貿易,繁榮經濟的重要辦法。同時促進中成藥生產的發展,進而帶動當地本色特效藥用植物、動物的種植、養殖產業的繁榮,促進中草藥生產環節的聯動,充分利用勞動資源。
現狀
1985年3月中藥材交流會重新恢復,相繼建立了南、中、北三條街的藥材市場,1996年9月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禹州市成為全國17家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2002年,市委、市政府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起新的國家級中藥材專業市場,總投資2億元,占地300畝。現有經營商戶300餘戶,經營品種近千種,到2012年硬體建設在國內尚屬一流,並於2002年5月20——25日,恢復了中斷十年的中藥材交流交易大會,進一步擴大了禹州藥市的知名度。2004年10月份舉辦的“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中國禹州中醫藥交易大會”,突出藥王、文化、經濟主題,取得了較為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禹州藥市在全國藥材市場的影響力日趨擴大,市場優勢初步顯現。